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进步,因此,反思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进步。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理论上出现过几次大的争论,在实践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极有必要在新课改实施九年后的今天对其进行全面的反思。本研究正是基于笔者实践性的教育研究立场,抓住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价值取向进行反思,试图对新课程改革的人本化价值取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与重构。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如下:第一部分为新课程改革人本化的现实表征。通过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征的概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论述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本化表征: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解放;课程结构与内容对生活世界的强烈关照:宣扬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和师生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论证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本路向。第二部分为新课程改革人本路向的回眸与反思。首先对新课程改革人本路向的源头或者说轨迹作了简要概述,认为“人本”价值取向在我国经历了80年代的“发芽”到90年代的“开花”再到新世纪课程改革“结果”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人本化的动因,认为从现实动因来说,新课程改革遵循人本路向是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和传统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从理论动因来说,则是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和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结果。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人本化”既有其客观上的必然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动因,但即便是“必然”也并不意味着“应该”和“合理”,为此,文章旋而阐明了笔者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忧思,认为新课程改革应该警惕“泛人本化”和“西化”两种不良的发展倾向。最后,对新课程改革的人本路向进行了评析,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课程价值取向上的中西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研究者主观因素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影响,要合理对待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传统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断想”是笔者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应然建构,是笔者关于课程价值取向这一核心问题观点的集中阐发。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课程价值取向作为价值取向的一极,是为西方社会所证实的必然行不通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中国社会教育实践中的种种迹象也表明,人本化的课程价值取向必然造成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偏颇。本文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所论述的“类主体”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地处理好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构建类主体教育体系,探索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本土教育理论体系。最后,当我们回顾我们的课程理论的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思考,为何课程改革走向了“人本”而不是其它?中国本土课程理论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源于何处?我们认为,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教育学和教育学者自身,即他们缺乏或是丢失了他们本应具有的独立精神,构建独立个性、中国气派的课程理论需要追寻教育学和教育学者的“真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