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均衡化是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基础教育均衡化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基本普及后,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众多措施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然而,这些措施是否切实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化?有没有产生副作用或反作用?它们的实效性究竟如何?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浦东新区基础教育均衡化措施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探讨其政策措施的实效性。这里的实效性,指的是某一制度、政策或措施实施后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吻合的程度,也就是实质效力。具体体现在措施预期目标达到程度、人们对措施本身及效果的满意程度和措施的成本衡量等方面。 浦东新区政府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制订和出台了诸多措施,根据措施实施对象的区别,将其分为三大类措施:“调整郊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偏远地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专项资金投入以改善郊区学校办学条件”分别进行调查,根据实效性的标准分析,发现浦东新区教育均衡化措施实效性不强。原因在于措施制订的前期调研工作不够扎实、措施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及纠偏机制、措施实施的后期改进计划考虑不周等。因此,在借鉴国外教育均衡理论和实践,以及充分考虑浦东新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诸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择校问题、均衡化措施的持续性问题以及如何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走向教学质量和学生成就均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浦东新区教育均衡化措施实效性的政策建议:即通过建立“教育优先区”大力促进郊区基础教育发展、清理学校三产并且上收学校财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发挥社区、校务委员会作用来促进校内均衡、试行教师公务员制以解决教师配置问题、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观念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