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及其对教师行为取向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实施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强化高校特色定位、发挥高校多元功能、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服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在高校中有序展开,目前上海已有逾18所高校先后实施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主要是通过横向分类设置教师岗位,实施教师岗位分类聘任、分类考核、分类晋升和岗位流动的差异化管理,引导教师按照自己的能力专长和学术旨趣,结合高校的特色和发展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高校事业发展的目标融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促进高校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本研究对优化上海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促进高校和教师共同发展有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问题的新近研究,并从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分别从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和教师行为取向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研究。(1)制度规范层面。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比较上海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高校的相关文件,分析各所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的目标、内涵和存在的问题。(2)运行机制层面。主要运用访谈的方法,访谈高校的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分析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运行状况、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存在的运行机制问题,以及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未来发展的改进思路。(3)行为取向层面。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分析教师在岗位分类管理中的行为取向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向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使用AMOS软件,分析在岗位分类管理中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自愿付出努力的行为取向的影响。本文三个层面研究均结合不同的类型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三个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1)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符合社会、高校和教师等多方利益主体的诉求。在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上,社会、高校和教师的诉求在其中都有所体现,具有内在一致性,即高校在实现自身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社会需求,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可以有效满足这三方利益主体的诉求。(2)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精细化的高校人事管理,作用于教师选聘任用、考核评价和晋升激励全过程。通过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制度目标,制度内涵进行分析,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可以在高校人事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多样化的岗位设置促进人岗适配,以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实现科学评价,以多通道的岗位晋升突破教师职业发展瓶颈。(3)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运行机制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有实质性影响。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队伍管理改革。从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分析中可知,处理好高校发展定位与教师能力专长发挥和学术职业发展方面的关系,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分类管理制度执行效果有实质性的影响。(4)在岗位分类管理中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显著影响教师自愿付出努力的行为取向,通过改善这些因素可以促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效用发挥。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对完善上海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提出对策:(1)有效整合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在满足社会需求和高校特色发展的同时,服务教师的能力专长发挥和学术职业发展。(2)将分类管理思想贯穿教师岗位管理的全过程,形成分类设岗、分类聘任、分类考核、分类评审和分类晋升的完整制度体系。(3)理顺运行机制,形成由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合力,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4)加强教师学术能力发展规律研究,建设不同学术职业发展路径的支持系统,促进跨岗位类型的教师团队建设。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两个方面:(1)在“双一流”建设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以及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上海高校坚持学校特色定位和服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2)建立了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框架,从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和行为取向等层面多维度分析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问题,客观反映上海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现状,比较系统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制度目标和内涵、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教师行为取向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结论和决策建议。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书信的形式,向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锋模范群体致以敬意,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先锋模范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大力推进新时代先锋模范精神的弘扬与践行。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先锋模范群体的30封书信为文本,通过运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新时代先锋模范精神的鲜明特质可以概括提炼为:为国为民、忠诚奉献、爱岗敬业。坚守初心使命、在生活工作中着力锤炼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基层和人民中奉献自我,共同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中提出“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的教材编写建议,并指出“在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把其中渗透的基本观念外显为教学主线,以优化了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这对推进学生建构观念十分重要和必要。
期刊
<正>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9—1947)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女作家,以擅长描写西部拓荒者的生活而著称。她是一位多产作家,其中最出色的三部作品被称为"草原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分别为《啊,拓荒者!》(1913)、《云雀之歌》(1915)和《我的安东尼亚》(1918)。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啊,拓荒者!》中独立、刚毅、坚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女性进行分析,指出男权思想对女性和自然
期刊
近年来生物反馈技术是治疗心理疾病的热点技术,积极心理学理念中的积极心理因素可以增强自我认可度、幸福感和积极品质,两者优势互补更好地推动了心理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在积极心理因素提升中,生物反馈技术有助于观察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增强人的自信等,而积极心理对消除消极心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技术应用于培养和提升积极心理,将会成为治疗心理健康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的 对医院2016年3508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2016年3508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08张中药门诊饮片处方中临床诊断书写的不合格率为3.08%,用药剂量的不合格率为4.59%,处方脚注书写的不合格率为5.21%,处方书写的不合格率为2.82%,重复用药的不合格率为2.7%,中药单张处方的味数多集中于11~15味(
缂丝是丝织品范畴中与艺术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门类,它是西方缂毛技术传入中国后结合蚕丝形成的独特工艺。缂丝画在南宋时期达到巅峰,由于当时花鸟画的兴盛与成熟,缂丝以当时的花鸟画精品为粉本,改革技法,追求极致的绘画效果,从而催生出接近绢本花鸟作品的一批经典花鸟缂丝画。宋代是研究花鸟缂丝画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宋代文化背景分析花鸟缂丝画的形成原因,又从技巧转换、艺术标准的改变以及工艺的艺术化倾向几个角度阐明花
<正>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课,是学生从宏观探索走向微观解密的转折点,也是学生微粒观构建的“起点”,更是学生初中化学学习的“分水岭”[1]。因此,教师要找出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之间的“契合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挥发与扩散现象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期刊
<正>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教师培育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的主要部分。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习者通过深入思考来建立和使用学习模式都存在问题,自身素质的快速发展也难以实现。笔者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分析研究了促进学生化学专业深度学习能力的构建及具体方法。
期刊
工厂内异常人员行为是造成一些人力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论文针对此问题初步制定了5种决策融合策略,使用机器视觉的方法检测工厂人员的异常行为。首先使用YOLOv5算法对多人图像进行切割;之后利用Blaze-Pose算法计算分割图像中的单人关键点,以此作为特征使用角度识别和ST-SVM分类器识别分割后图像中人员的行为,分别得到两种图像行为信息;最后通过制定的决策融合策略,对两种图像行为进行决
唯物辩证法从横向维度的全面性和纵向维度的深刻性系统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运动的辩证本性。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以联系的普遍与发展的永恒为总特征,以矛盾对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为规律,贯之以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五对范畴。其中,联系和发展为总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本质核心,其余规律与范畴均从不同侧面深刻揭示了这几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探究和解构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