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或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一种活动。传统的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受意识控制的认知在道德判断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科尔博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然而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开始强调直觉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包括社会直觉模型以及双加工过程理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包括道德判断在内的日常判断中情绪的重要作用。虽然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却并没有确切的结论,甚至认知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双加工理论则同时考虑了认知和情绪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自动化的情绪反应以及受意识控制的认知反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相互竞争的作用。更具体来说,功利主义判断是由认知控制的,而道义判断是由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控制。当前,有关情绪与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的不同效价、唤醒度等方面,然而与情绪有关的不仅仅是情绪本身,也有很多其他方面会诱发某种情绪,从而对人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文字时有些个体很容易在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擅长加工图片类的信息,而有些个体则倾向于加工文字语言类的信息,这属于不同的认知风格。有研究表明与言语陈述相比,表象型的个体情感性更为突出。除了关注情绪与认知在道德判断中的关系以外,不同的道德事件类型也是道德心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研究者欲从认知风格的角度出发研究认知风格对不同道德事件的道德判断。实验1首先筛选出不同的认知风格,包括客体风格、空间风格与言语风格,选取个人困境和非个人困境这两种道德困境类型,探讨不同认知风格在不同类型道德困境上的判断是否不同。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来探讨客体干扰、空间干扰和言语干扰对道德判断产生的独特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认知风格的道德判断有所不同。个人困境下三种认知风格个体的道德判断存在显著差异。客体风格个体和空间风格个体倾向于作出道义判断,而言语风格被试上倾向于功利判断。非个人困境下三种不同认知风格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不同干扰任务下,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道德判断存在显著差异。客体风格个体在客体干扰任务下,从相对道义判断转向相对功利判断;空间风格个体在空间干扰任务下由相对道义判断转向相对功利判断;言语风格个体则在言语干扰任务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实验1和实验2发现不同认知风格对人的道德判断会产生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