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间隔缺损是心室间隔缺损、心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这三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总称,主要采用介入性治疗法,将封堵器送入缺损部位起到封堵的治疗效果。我国每年有大约八万左右的心脏间隔缺损患者,但由于目前使用的封堵器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价格较高,普通生活水平和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及医疗器械费,而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因此研究开发国产封堵器,减少患者所需支付的医疗器械这方面的费用,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封堵器由支架和封堵隔膜材料两部分组成,隔膜材料一般缝在支架上。当封堵器在缺损部位释放后,隔膜材料起到阻挡血液和供组织攀附生长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新型封堵器倾向于使用聚酯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作为隔膜材料,其结构特点是由熔融纺丝后形成的连续长丝随机组成纤网,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且与相同面密度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比较,其厚度薄、抗渗透性较好,有利于减小封堵器的收缩体积和提高隔膜缺损处血液封堵效果。
本课题根据医学界关于封堵器隔膜材料要求的“漏流封堵”和“瞬时封堵”这两种不同观点对其进行研发。针对“漏流封堵”的观点,从面密度和轧点不同的四种薄型聚酯热轧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中选择一种作为隔膜材料。针对“瞬时封堵”的观点,选择一种薄型聚酯热轧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对其进行PU涂层整理;通过试验选取最佳的配比比例、焙烘时间和焙烘温度等工艺参数,制备PU涂层材料。
本课题对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和PU涂层材料做了基本的机械性能测试和分析:同等面密度时,非织造材料的粘合面积比例越大纤维细度越细,其强力就越大,但伸长率下降;合适的配比比例、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可以获得厚度和强力俱佳的PU涂层材料。通过孔径测试得到试样的孔径大小和孔隙分布情况;使用自行搭建的透水性测量装置,用水代替血液测试样的渗透性能,即测量在一定压力下单位时间内液体通过1c㎡试样的量来反映试样的透水性。纺丝成网非织造材料孔径范围较大,透水性也较大,超出“漏流封堵”观点要求的范围,因此需要继续寻找合适的材料;PU涂层材料孔径集中分布在某一较小的范围内,基本不透水,比较符合“瞬时封堵”的观点所提出的完全封堵的要求。参照GB/T14233—1998第一部分:化学分析方法对试样做了基本的化学性能测试,包括pH值、蒸发残渣和还原物质的检测,测试结果均通过产品要求。
提出隔膜材料今后的研究方向,呼吁医疗工作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学校研究机构加强联系、交流与合作,尽早实现国产封堵器的优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