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发展、科考制度的体制化、地方官员的功利期望等因素,促成了地方对科考、文教的支持,与科考、社会教化相关的文教建筑及设施在城市营建中得以蓬勃发展。这使得文教类建筑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甚至有在城市景观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形成了不同于明代以前的城市景观架构,这种变化我们将之描述为“文教转向”。本文以明清时期扬州府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文教发展的相关时代背景下,从地方志的相关记载入手,讨论文教建筑在位置选择、自身形态、整体数量及规模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蕴指的地位提升。不同类型的文教建筑包括:学宫、书院、文昌阁、魁星楼、祀祠、文峰塔、牌坊等,同时根据扬州府的地域特色进一步扩展了文教建筑的内容范围,将部分官私刻书机构、藏书楼、私家园林宅院纳入文教建筑体系,试图系统地阐述明清扬州府城“文教转向”的表现。研究发现,在地方志书中对于“学校”内容的编排更加靠前,记载内容更为详尽;而文教建筑在城市中所占据的位置显现出更为优越的区位,在数量上增加,规模上扩张,内容范围上实现拓展,整体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与分布广泛化的趋势。由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扬州府城城市景观中的“文教转向”表现明显。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分期阶段,发现在此过程中文教建筑亦经历了阶段性的重要发展,并对城市空间产生了结构性影响。以学宫文庙为主体的文教建筑建构了中国古代城市中重要的功能单元,其他各类文教设施的增设对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及城市景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在区域及城市层面的主要活动序列中,部分文教建筑地位突出,影响着人们感知城市、与景观互动的过程。一些文教元素作为城市甚至地域景观格局中的视觉焦点,同时起到“景观”与“观景”的双重作用,有的甚至成为地标性建筑及重要的公共性文化交流场所,景观地位及景观价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