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货币市场基金的特征和规模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对它在我国的“准储蓄”特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特征验证部分,研究了货币市场基金与其它可比金融产品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的差异,在验证“准储蓄”特征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备选资产。在规模验证部分,结合资本市场价格的上涨率和下跌率,提出MMF的“替代效应”和“进出口效应”,建立混合模型,进一步探讨了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储蓄转化机制的改革产品在我国的功能发挥情况,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从对货币市场基金与可比性金融产品的差异分析来看,MMF在我国已经具备了“准储蓄”的特征:高收益、低风险、较强的流动性。并且各只MMF的流动性压力和流动性匹配较好,整个货币市场基金处于安全运行的环境中。(2)F检验及混合模型的选用说明:影响MMF规模的因素主要为MMF的收益率、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股票市场的上涨率和下跌率。其中股票市场的上涨率和下跌率对规模的影响很显著,收益波动性对规模的影响性不显著。其次,各只货币市场基金的差异性特征并不显著,对单只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代表了对这个市场平均水平的分析。(3)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首先,我国MMF的规模与货币市场基金品种的收益率正相关;与股票市场的上涨率负相关;与股票市场的下跌率负相关;与国债市场上的收益率正相关。其次,MMF与股票价格的变动关系说明,在我国,当股市上涨时,MMF的“替代效应”大于“进出口效应”;当股市下跌时,“替代效应”和“进出口效应”均不显著。这和美国相比有显著差异。在美国,当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MMF的“进出口效应”均大于“替代效应”,资金出入口的功能得到发挥。(4)MMF规模与股市涨跌相关性的原因分析说明,第一、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广还有待提高;第二、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所以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准储蓄”的功能发挥受到阻碍。综上所述,MMF在我国已经具备“准储蓄”的特征;但它作为“资金出入口”的功能还没有显现,“准储蓄”的作用尚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