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清代,达到了高度"诗情画意"的境界;与此同时,作为园林的表现与传播手段,诗画结合的图咏也大量涌现.为什么成熟期的古典园林会与诗、画达到如此深层的融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清代,达到了高度"诗情画意"的境界;与此同时,作为园林的表现与传播手段,诗画结合的图咏也大量涌现.为什么成熟期的古典园林会与诗、画达到如此深层的融通?
本文以此为核心议题,以园林图咏为切入点,梳理了诗、画、园互融共生的历史;继而在成熟的古代诗论、画论、园论以及哲学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史、美术史、园林史以及语言学、文字学、诗学、图学等当代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创作方法、审美认识以及园林本体三个层面上,分析整理古典园林与诗、画密切联系的表现方式及特征.研究中引入西方现代的符号学理论与系统论,观照相关艺术形式中的类似现象,从中挖掘出共通的"言象互动"的深层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得出结论:"言象互动"的艺术思维范式,是古代高度发达的诗性思维的直接产物.最后,本文关注了西方近现代的诗性反思现象以及当代出现的新型言象系统,对"言象互动"的思维规律在今天景观设计中的积极应用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城市人口和面积急剧膨胀,不少原来栖息于田野中的村落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被包入城内,村落原有生态环境骤然改变
人处在需要多感觉体验的动态环境中,多种感觉时刻遍及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躯体感觉也不例外。不仅如此,也正是依靠了必要的躯体感觉,人类的知识才得以连续地传递和积累。 本
我国拥有大量的砖构文物建筑,这些建筑历经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加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同,建筑砖砌体会出现不同情况的病害。通过对我国寒地砖构文物建筑进行走访调研
光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人类的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对光的崇拜,火的使用伴随着灯烛照明把人类带入农业文明,并在千百年间形成了照明文化。电气时代又推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信息
本论文以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为研究对象,以地域化设计为线索,通过以他建筑作品和大量相关文献作品为分析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多方面的角度,对莫伯治的典型作品进行
随着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体育场的功能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国的体育场都是为了满足单一的竞技体育功能而设计和建设的,使用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满足人们的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适用住宅开发设计中存在的市场定位混沌、设计手法粗放、户型面积不当、空间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提出“经济适用住宅的适用性设计研究”课题。 本论文综
历史上形成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世世代人们的集体记忆,其特色的保护,在中国城市急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桂林从公元前111年建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著
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大繁荣时期,大型剧目逐渐增多,要求演出场地设备更加优良、环境更加舒适。建设大型剧院周期偏长,无法快速投入使用,加之我国近年来对城市核心区域新增用地
通州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京杭大运河著称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京东名城,是新版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三个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通州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