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以期为重症脑血管病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合理可行且接受度高的方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重症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最终本研究依照纳入标准符合标准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水解蛋白氮源型肠内营养组(A组)和标准整蛋白配方肠内营养组(B组)两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主要疾病、基础疾病);记录患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腹泻、呕吐、胃潴留);记录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记录进入神经内重症科入院当天、肠内营养应用第1、7、14天的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尿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干预方案,如肠内营养支持目标量制定以及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喂养不耐受的处理方法等。数据输入为Microsoft Excel 2010,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A、B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相关量表NUTRIC评分、NISSH评分、GC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A、B两组患者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入院当天与肠内营养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ALB、TP、HB、BU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1天与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A组患者ALB、TP下降水平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7天与肠内营养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BUN均升高,但A组患者的BUN升高显著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1天与肠内营养第7、14天比较,两组患者之间H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A、B两组患者相关细胞学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入院当天与肠内营养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LY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1天与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LY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第7天与肠内营养第14天比较,A组患者WBC、NEUT、LYM变化水平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A、B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发生喂养不耐受例数为3例,在A组中发生率为13.63%,在全部病例中占6.52%;B组发生喂养不耐受例数为10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41.67%,在全部病例中占21.74%。A、B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A、B两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各项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发生腹泻2例,在A组中发生率为9.09%,在全部病例中占4.35%;A组发生呕吐1例,在A组中发生率为4.55%,在全部病例中占2.17%;A组发生胃潴留0例。B组发生腹泻3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12.50%,在全部病例中占6.52%;B组发生呕吐3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12.50%,在全部病例中占6.52%;B组发生胃潴留4例,在B组中发生率为16.57%,在全部病例中占16.67%。6.对A、B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组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为5.22±0.57天,B组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5.78±1.19天。A、B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的用时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5)。7.在46例患者中NURIC评分高分组16例,其中A组7例,3例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2.86%,B组9例,均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00.00%;低分组30例,其中A组15例,未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0.00%,B组15例,1例发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67%。结论:水解蛋白作为氮源的调整型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提高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可以明显降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同时水解蛋白作为氮源的调整型肠内营养制剂可以减少患者肠内营养达到目标用量的时间,减少因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