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为区域创新提供其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及信息等创新要素并优化创新环境,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7年,哈弗大学Michael Porter在其主编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中,首次提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概念,我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认为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科技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创新资源在全球配置,创新成果全球共享,产业链向全球延伸,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活动在全球进行,“边界”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壁垒”。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的协调发展新理念,旨在拓展区域及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进而形成发展的创新动力。随着创新驱动政策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不同空间单元为提升其创新竞争力,加快知识技术的流动及扩散,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在不同空间单元的配置,积极进行优势互补的跨界合作,推进跨界创新合作。再者,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带动下,现代科技创新越发复杂,不再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科技产品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及个性化在日益增强,科技研发费用及科研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而创新成果的周期却越来越短,不确定性在增大,创新成本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在日益加大;不同区域资源的“根植性”,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特色产业,而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单独一个区域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的创新资源,拥有全面的创新优势。基于以上种种因素,要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凭一己之力进行创新已然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当前已对跨区域创新合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学者们对于创新合作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较为深入,而对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关注则较少,跨区域创新合作理论还未形成体系,对于区域的选择大都取决于数据获取的便利性而选择以国家、省份、大区域板块或者城市作为空间尺度加以实证分析。在“区域协调战略”引领下,跨区域创新合作也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从政府部门历年颁布的区域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可以发现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在不断细化。介于我国关于区域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最小空间尺度为“城市”,以及城市是省域、大区域板块及国家的一部分,加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创新资源差异要比省域、大区域板块及国家之间的差异要大,互补优势更为明显,本文选取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提出跨城市创新合作理论并对跨城市创新合作空间结构、合作网络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跨城市创新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为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重点关注以专利合作为导向的跨城市创新合作,综合使用科学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经济探索性数据分析、空间计量等方法,试图从空间视角以及网络视角对跨城市创新合作能力的空间结构特征及跨城市创新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并对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跨城市创新合作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上进行梳理,界定本文的研究区域范围,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为跨城市创新合作的理论分析。借鉴创新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提出跨城市创新合作的含义,剖析其内涵,探究跨城市创新合作动因、运行机制及合作模式,同时探讨了空间结构及合作网络在跨城市创新合作过程中的应用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从空间结构及合作网络资本角度去寻求如何提升跨城市创新合作能力,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可能路径,以此构建跨城市创新合作的理论框架,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跨城市创新合作能力的空间结构实证分析。利用Arcgis软件、Geoda软件相关分析工具及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区城市的创新合作能力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第四章为跨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实证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跨城市创新合作网络的整体网及个体网特征进行探究,并对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区的跨城市创新合作形式、技术领域空间分布、网络资本对跨城市创新合作能力的影响及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相关分析。第五章为跨城市创新合作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利用EVIEWS软件、线性回归法对跨城市创新合作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利用计量经济法、空间杜宾模型对跨城市创新网络资本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探讨。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跨城市创新合作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分析。基于前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总结归纳跨城市创新合作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