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元回热室温磁制冷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制冷技术作为一种无污染、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为零且循环效率高的新型制冷技术,是目前替代传统蒸汽压缩制冷技术最具潜力的新型制冷技术之一。目前,应用于室温环境的磁制冷技术大多采用主动回热式(Active magnetic regeneration,AMR)循环,这种循环方式存在磁热性工质轴向导热、回热损失大、运行频率低、系统管路复杂等缺陷。针对以上主动回热式磁制冷循环存在的不足,本文展开了全固态微元回热(Micro-unit regeneration,MUR)室温磁制冷系统性能优化研究。首先,本文从循环理论上对比分析了主动回热式循环与微元回热循环特性,对回热过程的传热路径和强化换热方式进行分析。对微元回热磁制冷循环微元格内部导热、微元格间导热以及微元格与换热器的导热进行了优化分析并提出强化换热方案,即磁热性材料内部添加高导热系数材料,提高微元格内部导热效率;微元格间导热过程采用高导热系数器件作为传热介质,减少微元格间传热热阻;冷热端换热器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及热管以提高换热效率。在无格内强化换热和格间强化换热的工况下,即磁热性工质为纯钆,格间导热介质为铜片的工况下,系统取得最大冷热端温跨仅有0.5°C,表明不采用强化换热方案,微元回热循环无法有效进行。微元格内部热阻和格间热阻是影响循环效率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对微元格间的回热效率进行分析。纯钆结构下,微元格间回热效率为9.4%。在微元格内部添加高导热系数材料铜,微元格间回热效率提升至17.2%。以帕尔贴元件作为传热介质,微元格间回热效率可提升至47.2%。在微元格内部采用强化传热结构,帕尔贴元件作为传热介质,热端换热器采用铜片进行风冷换热工况下,系统最大温跨提高到5.58°C。由于帕尔贴的使用所产生的大量焦耳热,此时系统存在“过度回热”现象,冷端温降幅度较小,系统温跨主要由热端温升构成。此后系统热端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进行水冷散热,在帕尔贴输入电压为1V,格间传热时间为20s的工况下取得1.84°C的冷热端温跨,此时系统温跨完全由冷端温降构成,与磁热性工质去磁温变(1°C)相比,增大了84%。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热端散热能力,在热端微通道换热器表面布置不同长度的扁平热管,以延长微元格散热时间。在热端散热格数为2格,帕尔贴输入电压为1V,格间传热时间为25s的工况下,取得冷热端温跨为2°C,是磁热性工质去磁温变的2倍。最后,对现有室温磁制冷系统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从磁场以及系统内部传热的角度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磁场强度高(1.9T)且磁场强度分布均匀的C型磁体作为磁热效应场源,以平板热管作为微元格间的传热介质进行微元格间传热设计。以仿真的形式对优化设计后的新型磁制冷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从微元格间传热的角度对仿真模型进行了简化及合理性验证。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环境温度在磁热性材料绝热温变曲线的半峰宽范围内且高于居里温度时,系统可取得更好的制冷性能。当回热器内微元格数量为16格,在环境温度为36°C,格间传热时间为50s的工况下,可获得16.78°C的冷热端温跨。回热器内微元格数量为32格,在环境温度为36°C,格间传热时间为50s的工况下,可获得25.7°C的冷热端温跨。
其他文献
镁合金因具有高比强度、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电磁屏蔽性能等优点,在汽车、生物医疗以及电子器件等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镁合金存在常温塑性成形能力不足的缺点,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ZK60镁合金具有相对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但其塑性成形能力仍不足以满足具有较复杂形状的零件的成形。搅拌摩擦加工(Friction stir processing,FSP)技术作为一种固态剧塑性变形工艺,可通过细
学位
非晶合金是金属熔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原子来不及有序排列得到的一种没有晶粒、晶界的新型金属材料。由于无序的原子排布结构特征,非晶合金通常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及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等,在消费电子、体育器械、军工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较差,限制了其在一些关键结构件上的应用。通过外加第二相制备非晶复合材料是提高非晶合金塑性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吸铸、压力浸渗及热塑性成型等方法。
学位
环氧树脂类材料因其成型工艺简单及综合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建筑、电子产品等领域。但与其他热固性高分子材料一样,环氧基体内的缺陷和微裂纹一直是影响其力学性能、降低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自修复技术具有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提高产品安全性能、降低材料使用维护成本等优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重要技术。经过近20年的研究,自修复技术逐渐向实用化发展。基于微胶囊化环氧-胺化学的自修复环氧树脂具有低毒低
学位
均热板是一种高效的相变换热元件,因其高导热性、传热面平整、体积小、热流方向可逆等优点在电子器件、光电集热及动力电池等高功率密度的散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厚度减薄,均热板的传热性能和动态热稳定性均恶化严重。因此分析超薄厚度下均热板动态热响应及内部工质传热传质特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理论、实验及仿真分析,从动态热响应、热阻特性、微液膜蒸发、蒸汽腔和吸液芯内的传热流动行为和支撑柱的影响等方
学位
真空系统是用于获得特定真空度的抽气系统,广泛应用于不同工程领域。对真空系统抽气性能预测方法进行研究,以验证真空系统能否达到工艺要求,对于真空系统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硕士论文以中低真空度的真空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考虑不同气体流动状态的理论抽气过程计算方法,与实测结果计算验证,并结合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某真空系统设计阶段的抽气性能进行预测。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考虑不同流态的抽真空理论计算模
学位
球罐因占地面积小、耗费钢材少和工程量小等优点逐渐成为我国战略原油储备库的重要设备。球罐支柱作为其主要的承载结构,由于受到安装施工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将产生沉降和偏移。沉降和偏移一旦达到一定程度,球罐将因局部受力不均而发生屈曲失稳或破坏。因此本文选取一2000m3的球罐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球罐在支柱沉降和偏移下的静力学和屈曲分析,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总结弹塑性理论、弹塑性本构模型、热—结构耦
学位
Al-Si-Mg合金由于其高的比强度、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高真空压铸(HVDC)零部件的制备。产品复杂的结构和冷却系统的设计使铸件各部位凝固条件存在区别,导致铸件局部的凝固组织和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和研究不同成分和工艺参数下压铸Al-Si-Mg合金的凝固组织,可以指导实际生产中的产品开发和工艺优化。然而鉴于当前计算机硬件、数值模型、计算方法的发展水平,元胞自
学位
随着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化工、船舶、兵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型高比强结构材料的需求越加迫切。在满足使役性能的前提下,质轻的高比强金属结构材料有助于提升运载能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等。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单一金属结构材料已难以满足对轻质高强结构材料的要求,研发具备两种或多种金属特性的异质异构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铝/钛复合材料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轻金属的优异性能,拓展为一种高比强结
学位
由水和甘油等极性增塑剂与淀粉共混加工所得的热塑性淀粉(TPS)具有全生物质来源、价廉和高透明等优点。然而,TPS塑化不彻底的结晶残余以及冷却时的不均收缩与存储时的返生等原因使其基体凝聚态结构的均一性下降,导致光线折射和散射增加而使TPS雾度增大。如能获得低雾度的TPS则可扩大淀粉在透明材料领域的应用。传统透明高分子材料表面有水汽凝结时易发生雾化导致雾度上升,现有策略多采用在表面构造亲/疏水层或增设
学位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城市建筑耗能逐年增加,在总能耗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建筑能耗中,建筑制冷的能源消耗尤为突出。由于目前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用高效且无污染的降温技术来替代能源密集型制冷技术这一课题重要性与日俱增。辐射冷却是一种通过反射太阳光同时在大气窗口对外辐射热量实现冷却降温的方法,具有自发无源、高效等优势,对建立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意义。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