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圣外王”是儒家人格理想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包括个体内在德性的高度圆满以及由此而外化的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伟业。它实质上是儒家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关于“人是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的教育命题所作的考察,也是儒家教育目的的终极价值依归,因而从价值观的角度考察儒家“内圣外王”的发展历程,对于深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有重要的意义。对此,许多知名学者均各有所见,但本文着意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围绕不同时期儒学各派对“圣”和“王”关系的不同安排,以此来展现儒家人格理想的特点和趋向。然后,又运用“问题式”的写作思路,以相关时期儒者们争论的主要理论问题或典型性思想为主线展开讨论以展现不同时代理想人格的特殊精神特征。 文章首先分析了孔子建立在人道基础上的人格理想。他把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亲亲”“尊尊”引申为“仁”“礼”,并在统一“仁”“礼”的基础上把“宗君合一”改造为“圣王合一”。然后又以“学而优则仕”奠定了后世儒家“由圣定王”的价值定向。随后又阐述了孟子、荀子及《大学》对孔子的继承和衍化。孟子通过“性善论”的假设,以“不忍人之心”推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说。并据此建立了“即圣即王”、“以圣定王”的人格理想,凸显了内圣的一面。荀子通过明于“天人之分”从而“性伪之分”,建立了“性恶论”的假定。通过强调“化性起伪”确立礼的本体地位,然后引法入礼、重建礼治社会,呈现出外王的一面。而《大学》通过“三纲领”“八条目”将儒家人格理想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模式。 然后本文又论述了宋明理学对于内圣外王之道的片面发展及其批判。这包括宋明理学家对于心性之学的过度发展和事功学派与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于理学的纠偏和外王的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理学家强化了自孟子以来的内圣倾向。他们把建立在“人道原则”之上的“内圣外王”由社会层面上升为天地层面,在成人之道中讲求自觉与自愿的统一,追求心灵层面的安宁,崇尚极重德性修养的醇儒。另一方面,事功学派和理学的自我批判者从批判理学过分发展“内圣”入手,提出培养“义利双行”和经世致用的“豪杰人格”。 最后,文章分析了现代新儒学“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观点。文中首先简述了 ”Nk#工 ’: $etJ MMffMffiy?#1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牟宗三“由内圣开新外王”的论点。然后通过结合两 个关键点,即“新外王新在何处”和“旧内圣能否开出新外王”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 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又展望了“内圣外王”之道在现代教育价值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