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24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关系分析目的:初步分析24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关系。方法: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集24例WA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表现型评分。流式细胞术(FCM)方法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WAS蛋白(WASP)的表达。对WASP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并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结果:24例患儿均系男性,2例临床表现型评分为2分,为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XLT);其余患儿评分均≥3分,为典型WAS。除1例WASP正常表达,1例WASP表达减少,其余患儿WASP均为阴性。发现WASP的基因突变包括7例错义突变,3例无义突变,7例缺失突变,及7例拼接位点突变。共发现基因突变21种,新发突变3种,即180 C>T(A49V)、342-343del CA(S103fsX121)、IVS7+2 T>C。发现已报道的热点突变6种,包括291 G>A(R86H)、291G>T(R86L)、1035del G(G334fsX444)、665 C>T(R211X)、IVS6+5 G>A、IVS8+1 G>A。错义突变患儿2例为XLT,其余均为典型WAS。无义突变、缺失突变及拼接位点突变的患儿均为评分3~5分的典型WAS,部分患儿表现型严重。结论:错义突变患儿表现型多重于国外学者报道,原因尚不清楚。WASP下游区域的基因突变、无义、缺失、拼接位点突变类型则更可能导致WASP表达缺失、不稳定或截短型WASP,临床表型多为典型WAS。环境因素对患儿表现型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可导致患儿表现型加重。第二部分1例WASP自发性回复突变患儿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探讨目的:分析1例WASP发生回复突变的Wiskott-Aldrich综合征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收集该WA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表现型评分。流式细胞术(FCM)方法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WAS蛋白(WASP)表达。对WAS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其cDNA行T-A克隆后分析其基因型组成,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结果:患儿为12岁男性,临床表现型评分由病初4分减轻至2分,除血小板仍少外,患儿自10岁后湿疹消失,未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与出血事件。PBMCs部分表达WASP,原发突变为exon1 155 C>T,WASP于第41位氨基酸终止编码(R41X),其母为该原发突变携带者。对患儿cDNA进行T-A克隆后发现,85% (17/20)的克隆表现为原发155C>T突变,其余15% (3/20)的克隆在155位为碱基C,属正常基因型。结论:WASP回复突变可能导致患儿部分重要免疫细胞功能重建,从而使临床表现有所改善,但回复突变发生机制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