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臻成熟。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整个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如何在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领先一步呢,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兴衰都与其所处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那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自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谁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评比中一枝独秀,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本文选择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为研究对象,河南省自开始制定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以来,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形成了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发展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的战略经济,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广泛关注,并开始进行相关的评估和研究。首先,根据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发展环境的特征,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构成要素,将其分为可持续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法制环境、市场与创新能力、人才与科研环境、金融环境以及经济开放度等十个构成要素,并且初步分析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特征以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设计出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构成要素为依据的10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构建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选取因子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这两种评价方法准备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价,并详细介绍评价模型和算法。再次,选取河南省以及与河南省地理区位和人口规模具有可比性的10个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出河南省在11省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所处的层次,并借用因子分析各主因子的贡献率设计模糊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利用模糊评价法,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准确度量目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程度。最后,在因子分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在这十一个省份的排名居于第二梯队,排在第8位,在模糊评价中,排在第6位,评价为“一般”,两者相差两位,可以得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在这十一省中处于中间略微靠后的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解释,并提出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要强调产业整体协调与重点发展,加大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鼓励科技创新与坚持人才为本,完善高新区行政运行机制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对策。
其他文献
发展信用征信,可以有效地减少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推动一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信用征信会使个人隐私面临着受侵害的危险。在深入探讨他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时期,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普通高校如何通过战略管理的创新,突破重点高校所主导的生存空间,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第一
为消除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存的弊端,我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而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血脉”和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自然成为试点的主要行业之一
摩门教是美国的第五大宗教,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到今日已经有信徒上千万,并且在美国西部的九个州形成了"摩门文化区"。通过对摩门教在美国犹他州的影响,从其与西部城市的形成
自古以来,很多思想家追求的人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可以说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型因素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在经济发
通过压入测试以获取工程服役结构、小型构件和焊接结构焊缝过渡区的材料单轴本构关系参数,且根据材料本构关系参数来估算材料的压入硬度对于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高度有序Au纳米线阵列为平台,采用不同的制备技术将葡萄糖氧化酶负载于Au纳米线阵列表面构筑高灵敏度的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一方面,选取合适的AAO模板和电解液,
为研究涡轮叶片复合冷却传热特性,建立了涡轮叶片复合冷却实验测试平台,对叶片前缘区域进行了射流冲击+气膜冷却实验测试,详细研究了冷气吹风比M、前缘位置、主流雷诺数Re以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的劳务输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河南省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依然存在很大的潜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我省对外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