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当前我国正在实验中的小学新课程体系以综合课程为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关注柳州市新课程实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成为本文研究课程综合化的一个主要视角。本研究旨在从实践领域出发,探究综合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为课程综合化问题的理论研究、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及适应于新课程的师资培养提供借鉴。 本研究采用了在社会科学领域独具魅力的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一种与量的研究相对的研究方法,它注重以研究者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进行意义解释,建构理论。研究者的素质是制约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当研究者具有开阔的视野、高尚的人格特质、敏捷的思维以及与人“共情”的能力,才能获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和合作,取得真实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从2002年9月开始正式进入研究现场,到2003年初进入资料的整理阶段,我花了近五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研究。以G小学为主,我在柳州市范围内选取了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各个科目共六名教师为主要的研究样本,并到各小学听各种研究课、观摩课、赛教课,通过访谈、听课、实物分析等方式收集了大量资料。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利用电脑为工具,资料的分析和编码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参考资料,我建构了本文的理论体系。 课程综合化是一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课程设计理念,综合课程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学将知识孤立和割裂起来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及经验的统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个别化发展成为综合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由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理论:首先,课堂学习方式被改变,探究与合作成为师生教学活动的主题;其次,课堂被赋予更为开放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营造课堂情境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第三,课堂的教学秩序被重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加隐蔽和技巧性的管理行为营造了愉快的教学氛围。 课程综合化的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探索也促动了我们对于教学目标、教师专业化以及学校建设等问题的反思:课程综合化并不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综合化与教师专业化并不相悖,而是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综合化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只有在学校、教师及相关机构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下,综合课程才能真正地扎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