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形式不同于产生于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其他学科,应当有自己的特色与规律。中医大学生一般处在18~24岁之间,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生活相对单一。他们在身体发育、思想心理素质和职业行为选择方面,都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由不定型走向定型。必须根据中医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培养要求和教育内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本文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分三部分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阐述了中医教育的历史回顾。我国古代的医学教育体系一直是官办学校教育和民间师承教育方式共存,以师承教育为主体。清朝末年直至国民党政权时期,中医学遭到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中医存废之论争持续了几十年,中医教育仅靠少数团体或私人开设的中医民间组织来维持。解放后高等中医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医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但近年来中医教育“西医化”倾向严重,在教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次分析了中医及中医教育的发展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特点的形成可能具有的各种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五个方面剖析中医大学生,研究中医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及其特殊性。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应着力加强的教育内容:一、自古中医教育崇尚修身立德,要强化中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医德教育。二、针对中医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巩固的现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三、要合理解决课程设置问题,构建一个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中医学认知结构的课程体系。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进中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