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顺应论最早由耶夫·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首次提出,该理论指出:使用语言实质是以顺应交际需求为目的,在各种意识程度下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翻译既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又为语言使用的特殊形式,所以基于顺应论角度来探讨翻译具有现实意义。鉴于众多语境因素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翻译在顺应论视角下,可被视作译本以顺应具体语境为目的,在各种意识程度下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本文把《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顺应论从结构顺应及语境顺应两大维度对其进行比较与探讨。针对这两个翻译版本,本文把翻译活动实践与顺应论内核相结合,详细对比了两者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手段,并进行了细致阐释与分析。在对比分析研究中,揭露出由于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差异而导致译本差异的内外在原因,以及翻译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为一种顺应语境的动态过程,译者须通过动态而全面地考虑结构及语境因素,来对语言作出合理的选择,最终才能实现成功翻译;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实质是其在对具体语境结构因素的动态顺应过程中,选择的一个侧重点,并不存在优劣之分。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顺应论,站在语境顺应视角展开对翻译的探究,一方面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客观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面、综合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