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199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STAT1(GeneID:510814)基因内含子1,4,10,11,18,19,25及3′UTR等十个位点与STAT5A(GeneID: AJ237937)基因外显子7~12,内含子14共17个位点的多态性,并将其与第一至三个胎次的产奶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目的在于探索STAT1、STAT5A基因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的影响,为今后良种奶牛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在STAT1基因中,在内含子11 P1,P2及3′UTR 3个位点发现了多态性,其余位点在所研究的群体中未发现多态性;在STAT5A基因中,只在内含子9和内含子14两处发现多态,其余位点均没有多态性。各多态位点的突变情况及不同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如下所示:1. STAT1基因内含子11 P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以中国荷斯坦奶牛基因组DNA为模板,用自行设计的引物P1对STAT1基因的内含子11进行PCR扩增,产物长度为369bp。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发现,该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A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42,0.462,0.096。经测序发现,突变产生在28739碱基处,为G转换为A。3种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BB基因型个体第一、二胎次乳蛋白率均显著高于AA型和AB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各胎次产奶量及乳脂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呈现出BB>AB>AA的趋势。2. STAT1基因内含子11 P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由引物P2扩增出的片段,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发现,在该扩增片段存在三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CC,C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31,0.196,0.473。经测序发现,3种基因型由28873碱基处发生G颠换为C而产生。3种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DD型个体的第三胎次的产奶量显著高于CC型个体(P<0.05),DD型个体的第二胎次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CC和CD型个体(P<0.05),3种基因型对各胎次乳脂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 STAT1基因3′UT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本试验对3′UTR不同位置自行设计了3对引物,结果仅在引物1的扩增片段中发现多态性。该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TT,CT,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37,0.116,0.447。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发生在141930碱基处,为C转换T。3种基因型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基因型CC,CT个体的第一、二胎次产奶量均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CC型个体的第一、三胎次乳蛋白率均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三种基因型对三个胎次乳脂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呈现出CC>CT>TT的趋势。4. STAT5A基因内含子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STAT5A基因外显子10进行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发现了三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GG,AA ,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12,0.138,0.75。经测序后序列比对发现,突变产生在内含子9,为9501碱基处发生G转换为A的突变。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AA型个体的第三胎次产奶量极显著高于GA和GG型个体(P<0.01) ,GG型个体第二、三胎次乳蛋白率显著高于AA和GA型个体(P<0.05);GG,GA型个体第一、三胎次乳脂率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综上所述,STAT1,STAT5A基因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状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可以将这2个基因作为荷斯坦奶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