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19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理论,对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加以回顾和反思。1980年代,“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复兴,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文学的内部规律和本体属性,文学批评打破了政治功利的长期禁锢,为文学寻找自身品格提供了理论依托,一时间“方法论热”、“主体性”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热点,文学走向了审美回归的道路;19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批评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批评价值和主体精神的双重迷失;进入新世纪,文学批评面对全球化、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大浪潮的影响,迎来了全面的创新与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介的兴盛使得媒介批评的地位得以突显,因此在批评界内部,理论家们开始进行反省,思考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转型,试图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现象与理论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性、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文学批评的功能以及当下批评标准等问题进行动态的扫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及走向;同时,通过对理论争论焦点进行个案细读,力求反思文学批评的问题式发展态势,进而阐释当代文学批评的具体特征。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等问题。第2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语境性发展。本章从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入手,以英美新批评派代表理论家瑞恰兹的“语境论”为理论基点,考察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语境更迭,采用历史维度的梳理,探索三十余年批评现象的发展脉络问题。本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探索批评语境的内涵。第二部分梳理新时期三十余年文学批评的语境性发展。第3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问题式展开。本章着重阐发文学批评的发展总是围绕理论焦点和问题争论展开这一事实,该章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阐发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正面角度,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生存语境导致的焦点争论为例,反面角度,阐发当下文学批评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导致不达痛的种种问题,从而确定新时期文学批评发展的标志性身份特征。第4章: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功能实践。这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功能实践,在第一部分,甄别和阐发批评的几种功能,为论述新时期批评功能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准备;第二部分阐发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功能生成形态,这一部分重点阐释两个问题,即文学批评立法地位的消隐和阐释功能的突显;第三部分论述新时期批评话语的危机与变革,力图解释批评的内在价值追求。第5章:新时期批评标准多元化的探索。本章主要思考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标准演化问题,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多元观念,为论述新时期批评批评标准多元化提供理论上的准备;第二部分,论述多元批评标准下的批评景观;第三部分,对文学批评标准多元化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分析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多重性和开放性。总之,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历时与共时的结合,审视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不同阶段,从历史视野分析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形态与标准的变化,进而论述文学批评语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回顾新时期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和几次重大理论论争。这种对文学批评问题意识的探索,深达文学批评困境的根源,敞亮问题的症结,突显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从文学研究与文本问题的关系出发,综合论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其三,阐发批评的功能和价值追求,来展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功能变革,从而突出批评话语在历史选择和历史转换之中的生成性展开和批评主体的内在价值诉求。最后,论述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标准多元化问题,展示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标准的变革,反思多元标准与理论重建的困惑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