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有+V/VP”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不断发展,其使用度和接受度越来越广。我们发现留学生不仅频繁使用该结构,而且存在大量的同类型偏误。本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ver2.0)”中,包含“有”字的20713条语料进行甄别,筛选出“有+V/VP”结构的偏误语料264条,并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句子是否表已然,把偏误分成两大类:与时体相关的“有+V/VP”结构偏误,以及“V/VP”的偏误。然后,把时体相关的偏误分成误加偏误和误代偏误,其中根据句子中是否有显性的表已然的成分,又把误加偏误分成显性已然句中误加“有”,隐性已然句中误加“有”;误代偏误则分为“有”误代“了”、“有”误代“过”。而“V/VP”的偏误则默认句子不表已然,我们把这类偏误根据“V/VP”的特点,分成“V/VP”是心理动词、“V/VP”是非心理的行为动词、“V/VP”是非心理的状态动词四类。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上两大类的偏误,我们单独列了出来,并作了分析。接着我们对偏误成因进行分析,发现留学生出现以上“有+V/VP”结构的偏误的成因主要有四个:以领有动词表完成体的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掌握不牢;受目的语的影响,包括受汉语“有没有+V/VP”正反问句的误导,以及目的语环境里“有+V/VP”的不规范使用的误导;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包括利用或创造学习环境的策略、借用母语策略、回避策略等。最后,我们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包括强调汉语完成体“V+了”和“没有+V”的不对称性;强调汉语“有”与其他语言领有动词的差异;注重“有”字用法的分阶段教学和归纳;提高学生词性判断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