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其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内有大面积的荒地资源、浅海滩涂、沼泽、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为鸟类的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还坐落着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本研究对协调本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进一步揭示生境质量和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预案设计为本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性依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以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1980年20张1:5万的地形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为主要技术手段,引用空间多样性指数(Sd),从分析黄河三角洲野生动物的生境质量入手,总结生境变化规律,分析生境变化原因,对近20年黄河三角洲自然更新模式的保护绩效进行了评估。根据不同的生态和经济发展要求,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两部分之间的区域及小部分实验区作为预案区,基于土地利用变化设计了四个预案进行了景观规划预案研究,并对各预案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的评价,最后选择最佳预案。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绩效评估结果:研究期内(1986—2007年)无论是综合野生动物还是指示物种丹顶鹤的生境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适宜生境的面积不断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生境的连通性不断降低,生境质量明显下降。以丹顶鹤为例,20年来其不适宜生境(Sd≤0.5)的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面积比重从1986年的64.94%到1996年的71.35%,又增加到2001年的77.06%,最后增加到2007年的82.5%;其中低值区(Sd≤0.25)的面积增加更是明显,面积比重从1986年的56.45%增加到2007年的77.52%,面积增加了近122200hm2。虽然高值区(Sd>0.65)的面积有增加的迹象,但是Sd>0.5的区域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按时间顺序四个时相的面积比重分别为35.06%,28.66%,22.93%和17.49%。(2)景观规划预案结果:预案1(现状年)虽然经济效益较好,但是生境质量却是四个预案中最差的,这种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典型发展模式不利于本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预案2(1986年原状)的经济效益最差,经济效益评价指数仅为6.47,生态效益也很一般,在四个预案中仅排第三,并且实现从现状年到1986年原状所涉及措施复杂多样,不易实现。预案3通过苇田开发、苜蓿的种植和虾蟹田的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其中生态适宜性指数提高到12.3。预案4在预案3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面积范围的生境恢复与补偿,使得北部的苜蓿与黄河沿岸的苇田连接成片,形成了近自然生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达到了最高,分别为0.394,12.33。预案3与预案4为预案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我们可将它们分别视为研究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目标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