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约66.7%的城市均存在缺水问题,水资源匮乏。相反,我国的大部分区域降雨相对充裕,当雨季来临时,大多出现积水现象。这种即缺水又内涝的矛盾,引起了本人对雨洪管理的思考。本人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雨洪管理的文献、书籍资料等。作者选择了低影响开发视角下城市公园中雨水资源利用研究的课题,学习研究如何实现公园的“海绵化”并将其地块内雨水资源化。作者以北海公园为例,从建设理念、施工工艺以及模型模拟三个角度出发,证明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的公园对雨水资源化以及缓解城市内涝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作者通过资料的收集,充分的研究了低影响开发模式,并且通过案例比较,研究了传统公园与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公园在雨洪管理方面的优劣。通过分析比较,传统公园收集雨水功能不明显,大量的雨水不能下渗、储蓄,从而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的资源化,然而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城市公园对本地块内的雨水控制率可达85%-90%,增加了大量雨水的下渗,回补地下水。收集储存的雨水可以作为公园内部的市政管理用水,进而减少对淡水资源的利用。通过对低影响开发模式下城市公园建设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指导。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城市公园建设对我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充分证明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公园建设能够有效的控制雨水并将其资源化利用,作者还对北海公园做了SWMM模型模拟。模型采用芝加哥雨型生成软件生成的重现期为1a、5a、10a、20a的2h降雨数据。当项目汇水区概化完成后,进行参数的设定,随后进行模型运行并输出数据。作者对输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结果表明地块内加入LID设施后,不同重现期下径流系数分别降低了67%、65%、65%、64%;径流总量分别消减了52%、50%、49%、46%。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低影响开发设施式能有效的消减径流总量,对于缓解地面积水、市政管网压力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