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制失效以及放松管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尽管佩尔兹曼在其管制均衡模型中得出了最有可能被管制的产业是那些具有相对竞争性或具有相对垄断性产业的重要结论,但管制经济学更多关注的是自然垄断产业管制失效及其改革问题。目前在我国也更多的是在探讨如电信、铁路、电力等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问题,而对竞争性产业管制失效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还显不足。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典型案例。本文将以中国政府对汽车产业50多年的管制为背景,应用管制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为人们认识中国汽车产业管制政策的利弊得失及其改革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思路和政策参考。(2)通过一个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的案例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产业政策对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不合理的管制往往会降低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是指汽车产业长期实行贸易保护和市场垄断政策,导致汽车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和社会需求畸形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垄断是中国汽车产业管制的本质特征。其管制经济学含义是中央政府的管制偏好函数一定会天然偏向在位企业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的利益。(2)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主要体现在规模不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和轿车产品需求结构畸形化。中国汽车产业如不改变目前合资锁定状态,将走向产业依附型的道路,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3)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垄断。垄断使中国汽车产业失去了低成本制造和研发创新能力。(4)地方政府推动效率改进为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的一种矫正机制。由于省级政府具有打破行政壁垒的能力,地方汽车企业的进入改善了资源配置绩效,而不应被指责为重复建设。(5)一国汽车产业成功根本在于竞争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政策由于知识外溢速度很快,不可能对增强一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作用。(6)中国汽车产业管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可竞争性市场结构,最终取消产业政策等直接管制措施。本论文共六章,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从基础的管制理论出发,分析了政府管制的动机及失效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放松管制的理论和改革措施。然后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管制的实践抽象出中国汽车产业管制<WP=6>失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全文分析的总纲。随后又以管制失效理论和中国汽车管制失效理论为基础,对中国50年来的汽车产业管制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实证与理论是一种相互应证的关系。最后本论文在总结我国汽车产业管制政策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汽车产业管制改革提出初步建议。第一章通过对选题背景、主要观点、研究意义以及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的介绍,使阅读者对本论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和轮廓。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管制的内涵及其理论发展脉络、管制行为的两大理论体系:管制公共利益论和管制利益集团论、管制失效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放松管制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和激励性管制理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放松管制的经验,为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分析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基础。管制经济学的重要结论为:管制设计倾向于牺牲管制偏好较小的相对较大的集团而使相对较小的有强烈管制偏好的利益集团获得收益。在许多情况下,管制会偏向生产者,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无效率或X―非效率产生。第三章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在对中国汽车产业管制本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中国汽车管制失效的理论模型,阐明了管制导致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高成本垄断均衡,降低了产业竞争力。接着还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的矫正机制这一命题,并通过奇瑞汽车这一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矫正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第四章全面总结了中国汽车产业管制的四个特征:高市场进入壁垒、成本推进的垄断价格、歧视性的补贴政策、产业管制主要反映在位生产者利益。第五章主要对我国汽车产业规模不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和市场需求畸形形成的内涵及其原因分别进行深入实证分析,以进一步深化第三章提出的理论命题。第六章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管制分两步走的改革方案。第一步是将放松管制、激励性管制与战略性管制有机结合,以增强市场竞争强度和刺激有竞争力企业的迅速形成。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是取消对汽车产业的直接管制以及产业政策,建立可竞争性市场。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