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简称CDA)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当今,语言学家频繁将公共语篇,尤其是新闻语篇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对象,以证实新闻语篇的主观性和倾向性,揭示新闻记者的写作意图和对报道事件所持的观点和立场。本论文就《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对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四篇相关报道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以探讨新闻记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隐藏意识形态意义,并阐述新闻语篇背后所暗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和权力关系。 基于上述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认识,本论文试图采用诺曼·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相结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对所选的四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依次为分类系统(主要涉及词汇的选择)、情态系统(包括时态、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和模糊语)、及物系统(主要包括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和转换系统(涉及名词化和被动化)。 分析结果表明:一、新闻记者通常使用词义夸大的词语来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观点;二、在情态系统方面,新闻记者故意变换时态,使用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及模糊语来表达对所报道事件的态度,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权力集团的立场;三、在及物系统方面,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占主要部分,而动作过程、情感过程和存在过程则占很少比例,甚至没有。四、与中国记者相比,美国记者更多地使用转换系统中的名词化词语和被动语态。通过对文章中的语言成分进行删除、替换、重新排列,美国记者成功地表达了他们所代表的权力集团的观点。 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有关2011年日本大地震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将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与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应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也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新闻记者巧妙地使用语言来阐释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观点,并间接反映其所代表的权力集团的立场。因此,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不仅可以更透彻地理解并阐释语篇,而且也能够揭示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