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指位于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下层结缔组织周围,为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完整性提供力学支持和物理强度的物质。然而ECM不应该仅仅被视作为组织和机体提供力学支持和物理强度的组织部分。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2),其中与血管瘤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外基质主要为:IV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 Col-IV)、层粘连蛋白(Laminin LM)、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FN)。他们是决定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功能和组织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基质成分(3)。均是由细胞内质网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质(4),具有屏障、滤过、和渗透作用。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内大量合成,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内皮细胞的粘附、移动、生长和分化。此前已有文献报道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组织内细胞外基质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织(5)及退化期组织(6)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平阳霉素(BleomycinA5)是一种国产抗肿瘤药物,可用于治疗婴幼儿各种类型的血管瘤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平阳霉素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核内的DNA合成,阻止胸腺脱氧嘧啶掺入DNA并与之结合,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体表毛细血管瘤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的增<WP=4>生,促使血管瘤的消退。其疗效已被国内外普遍承认。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瘤的过程中究竟会对血管瘤细胞外基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国内外尚未看到相关报道。因而我们设计了本课题,以求进一步明确经平阳霉素治疗后血管瘤消退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学变化,为明确血管瘤退化机理及指导临床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毛细血管瘤积累经验。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多发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发病率高达3%-5%。是长期困扰广大医患的医学难题。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平阳霉素治疗、干扰素治疗、硬化剂治疗、脲素治疗、无水酒精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以上各种疗法均需到医院进行,其中手术治疗疗效最佳,但患儿须住院治疗,存在诸多不便,术后瘢痕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缺点之一。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体表毛细血管瘤疗效比较肯定,但是此法难以使注射后药物在瘤体组织中均匀分布,而且用药剂量大时容易出现组织坏死。因此开发研制一种方便、安全、可靠的外用药物,使治疗体表血管瘤象治疗其它皮肤病一样采用膏剂或乳剂的形式来完成,是医务界多年来共同关心的课题。为了减少皮肤坏死和纤维化的发生,并简化治疗方法,我们将平阳霉素加入硬脂酸、凡士林等多种基质成分后,通过特定的工艺处理配制成2mg/ml浓度的乳剂,外涂于体表毛细血管瘤1次/8小时,进行治疗。试图以此来治疗婴幼儿体表毛细血管瘤,并且进行了初步探讨。使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以来,国内外尚未见到关于其对血管瘤细胞外基质影响的相关报道。而把平阳霉素制成乳剂来治疗体表毛细<WP=5>血管瘤同样未见到相关报道。因此在涂用平阳霉素乳剂后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其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则显得意义重大。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乳剂对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从而对平阳霉素乳剂治疗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的机理做出评价,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与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血管瘤消退的机理,为最终实现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择住院增殖期体表毛细血管瘤患者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6天—6个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术前不做任何处理;用药组20例,外涂平阳霉素乳剂,浓度为2mg/ml,1次/8小时,用药时间5—7天。术后用免疫组化方法使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三种细胞外基质成分显色,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基质成分的表达情况。结果:IV型胶原:对照组10例(其中强阳性9例,弱阳性1例);用药组20例(其中强阳性4例,弱阳性1例,微弱阳性15例)。层粘连蛋白:对照组10例(其中强阳性8 例,弱阳性2 例);用药组20例(其中强阳性1例,弱阳性3例,微弱阳性16例)。纤维粘连蛋白:对照组10例均为强阳性;用药组20例(其中强阳性2例,弱阳性4例,微弱阳性14例)。统计结果显示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三种成分各自在用药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药组中三种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均明显弱于对照组,而与退化期或退化完成期血管瘤组织中相应成分的<WP=6>表达一致。这说明平阳霉素乳剂使增殖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呈现退化期或退化完成期的表现,即外用平阳霉素乳剂后可使增殖期毛细血管瘤出现退化。从而也说明该药可有效渗入瘤体组织并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与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提示我们细胞外基质无论在血管瘤的自然消退还是用药后消退的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血管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又一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