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十年散文流变态势的文化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企图通过以最近20年(1980~1999)中国大陆散文创作实践、理论实践及接受状况为主要对象的个案研究,确立一个基于社会文化总体架构和文学系统内部关系双重观照角度的,对扩大和深化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的视野有所帮助的试验性的理论范型。第一章在全面考察近百年中国白话文学及中国社会文化形态变迁轨迹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实践、理论实践和接受方式在近百年间不断演化的深层原因。第二、三章结合对具体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细部分析,在概括和描述198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创作实践与相关理论实践的流变态势的同时,揭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散文创作与中国社会文化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赖以生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第四、五章承续着第二、三章宏观归纳与微观剖析互相支持的论述方式,从比较1990年代与19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异同入手,阐明了制度层面的文化实践对文学实践的制约作用在1990年代的中国社会里特殊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意义。第六章从社会意识层面上辨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散文这类范畴的存在实质,继而依托前5章中得出的一系列结论,对最近20年中国大陆的文化文学态势作了整体性的评价,并且指出,只有在摆脱这种文化文学态势的向度上,作为文学体裁的中国当代散文,才可能实现审美蕴含和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其他文献
余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先锋文学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先锋文学代表作家,写了许多差异巨大的作品。先锋时期,余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和特殊的创作视角描绘了一个个残暴阴暗、荒诞
该文以文艺社会学的方法,将王朔置于一个较宏大的观照视野内,从生活到文学、从社会到文化、从创作到接受对王朔及相关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剖析,为图指出其中的必然性及文
中国20世纪前半多数作家因际逢变革的历史语境使其普遍产生强烈的言说欲望,新学新知的初识和自身思考能力的不足等诸因素迫使他们双管齐下,形成翻译和写作的变奏。这种现象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