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在一个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窗口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城镇绿地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其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布局不均衡、可达性不够、缺乏公共性和互动性。城镇的绿地职能的发挥受到空间布局结构的直接影响。针对目前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主要依靠感性的、经验型的方法等问题,本文希望借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构建综合的城镇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体系,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针对性的建议,不断完善绿地的空间布局。对城镇绿地进行适宜性分析是规划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本文以Fragstats和GIS为主要技术支撑,以苍南县赤溪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从遥感影像上获得研究区绿地信息。首先对赤溪镇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采用多因素评价的方法,选取6类最具代表性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评价因子,构建AHP(层次分析法)和FR(频率比)模型,分析了赤溪镇的生态适宜性,并结合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和优选,系统深入研究了赤溪镇内的现状绿地斑块的空间实际分布情况。结合相关理论,得出城镇绿地最适宜建设的区域和绿地布局最优方案。结果表明:(1)本次研究选用的因子有:高程、水体分布、道路分布、土地利用、古树名木和植被指数。在AHP模型和FR模型计算下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和0.823,FR模型敏感度比AHP模型的敏感度偏高;据FR模型分析得到: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赤溪镇的西部以及北部,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滨海地区;根据面积统计,高适宜区占总面积的21.12%,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4.9%。通过对两种生态适宜性模型的对比验证,可有效分析模型的优劣,为模型的优化提供参考。(2)根据FR模型后得到的高适宜度与低适宜度的绿地斑块,再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高适宜区域绿地斑块呈现出低异质性、人为干扰少、大型斑块较多、斑块聚集度高和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低适宜区域绿地斑块则呈现出人为干扰严重、缺乏大型斑块、斑块聚集度低和破碎化程度高的特点;进一步验证了赤溪镇绿地现状分析结果。(3)至此,本研究根据上面通过对不同生态适宜度的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结合区域内交通廊道和河流水系,在镇域范围内确定结构为“一心三溪五路五片多点”的绿地布局,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为赤溪镇的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