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观点。这是我国政府对就业理念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战略要求。就业作为民生之根本,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信息、科技一体化的时代,就业质量的高低逐渐被政府、企业和劳动者本身所重视,因为这不仅是衡量劳动者就业水平以及生活水平的标准,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期以及工业4.0的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出现绝对下降的趋势,因此劳动供需缺口变大,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失灵,而公共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因果分析法等,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科技政策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现状,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影响劳动者的收入、社会保障政策可以稳定劳动力市场、科技政策催生新型创业浪潮等;其次归纳总结了当前公共政策对高质量就业存在的问题,如财政在职业教育经费方面投入不足、税收政策对小微企业扶持程度差异大、社会保障政策的保障程度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政策落实程度低等;最后通过借鉴美国、韩国促进就业的公共政策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政策优化措施,如加强职业技术就业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参保失业保险、政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力度等。由于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策、体制和教育机制等客观因素都会对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破解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必须通过国家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入手,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和科技政策综合协调来解决。公共政策作为"看得见的手",可以弥补劳动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不足,从而能够积极引导和促进劳动者更好的就业,因此,公共政策必然会对就业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