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为我国特有竹种,仅分布于秦岭地区,是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冬居地的主食竹种。本文以秦岭箭竹分布最为集中的秦岭南坡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定位观察,系统研究了秦岭箭竹的地理分布、个体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动态、无性繁殖特性、人工栽培措施,为秦岭箭竹天然林的抚育和人工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秦岭箭竹分布于秦岭中高山地带,海拔1100到3000m之间。秦岭箭竹天然种群可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立地条件差异导致秦岭箭竹平均个体的生长势不同。在天然条件下,分布于海拔2000m以上的秦岭箭竹生长较好。2、不同生境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种群年龄结构均呈稳定型;在四个生境中,秦岭箭竹无性系小株数量占总数的比例均不超过25%;四个种群的静态生命表中在不同年龄段均有负值,这是由于成熟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自疏作用。3、发笋是秦岭箭竹无性繁殖主要方式,立竹密度、海拔、气候对发笋均有影响;适中的立竹密度(52500~64500株/hm~2)有利于增加出笋数量;在海拔2000~2200m的范围内发笋数量最大(43850~56000株/hm~2);分布于海拔2000~2400m范围内的秦岭箭竹无性系分株各构件的生物量明显大于海拔1600~2000m范围内的;通过对秦岭箭竹表型特征主成分分析,得出H4生境(海拔2200~2400m)是秦岭箭竹生长的最适生境,其立竹密度为115000~140000株/hm~2。4、秦岭箭竹人工营林3年后,无性系分株的保存率在海拔2000m以上可高达80%。秦岭箭竹人工种群随着海拔升高,种群密度增加,无性系分株死亡率降低;比较同一群落类型,阳坡内幼龄分株的数量大于阴坡,且无性系分株死亡率低于阴坡。平茬可以促进竹笋萌发的数量,但随后萌发竹笋的地径和高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