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朝的强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更体现在文化的繁荣昌盛上,尤其是儒学在此时的发展突破了魏晋时期发展的桎梏,呈现出了与盛唐气象相匹配的文化特色。此时,唐朝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与周边国家频繁的双向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还使得儒学不断向周边国家辐射,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向心力。日本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日本统治者通过频繁的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入唐,来学习以儒学为主的先进的唐朝文化。随后,日本以政治改革为切入点,仿照唐制设立中央、地方机构和官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在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中,儒学不断影响着日本的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逐渐适应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要求,并与其本土文化渐趋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儒学。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唐代儒学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第一部分是唐代儒学的特点。首先介绍唐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儒学开端一直到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儒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其次是介绍唐代儒学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儒学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重视词章、训诂,且更加强调经世致用,儒、释、道三教并立,在政治生活中各司其职。第二部分是儒学传入日本。重点厘定儒学传入日本的时间、东渡日本的途径以及日本社会对儒学的全面认同,进而指出儒学在日本各阶层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三部分是日本社会的“儒学化”,即儒学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圣德太子改制标志着日本社会儒学化的开始,中经大化革新使得儒学与日本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以及释奠祭祀等方面。日本通过选择性的借鉴吸收将本土文化和儒学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日本儒学。第四部分是儒学的“日本化”,即早期日本儒学的特点。重点介绍儒学东渡日本后所具备的基本特色是模仿,缺乏创造力。其具体表现是:仅仅为国家建设提供改革理念而没有自我创新;将儒家思想比附在本土神教上实现各种文化的共存融合;在科举制与贵族执政传统相抵触的情况下排斥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