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与电针组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患者接受度评价。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经皮组和电针组各32例。两组选穴相同,均为双侧天枢、子宫、三阴交和太溪。两组治疗周期均为隔日1次,每周3次,4周为一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后观察改良的Kupperman评分(KI评分)、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血清E2、FSH的变化以及临床整体疗效的比较,并对其进行安全性、患者接受度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已绝经患者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基本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2)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在KI评分、血管舒缩症状积分、精神神经症状积分、MENQOL量表评分以及血清E2、FSH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在KI评分、血管舒缩症状积分、精神神经症状积分、MENQOL量表评分上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E2水平上,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结束3个月后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FSH水平上,两组治疗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在KI评分、血管舒缩症状积分、精神神经症状积分、MENQOL量表评分以及血清E2、FSH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安全性、患者接受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与电针组相较未见明显差异,远期疗效亦相当;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均能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E2水平,但远期效果不佳,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FSH水平无显著改善;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安全性、患者接受度优于电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