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再生黄瓜离体培养体系的优化与APRR2基因遗传转化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tend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一种栽培范围广泛的重要蔬菜作物,但多种植在设施内,常受到低温、弱光和病虫害等影响,且遗传背景相对比较狭窄,传统育种方法难起作用,因此通过基因工程定向改良黄瓜重要农艺性状具有重要意义。黄瓜是世界公认的低频再生植物,严重制约其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急需对原有再生体系进一步优化,以期获得一套对低频再生黄瓜更为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本研究以两种低频再生的白皮黄瓜种质L66和Q24为试材,探讨了影响黄瓜再生频率的不同因素,包括外植体类型、激素配比和预培养处理等,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并尝试将黄瓜嫩果皮绿色基因APRR2导入白皮黄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不同基因型黄瓜再生能力差异显著。在M6培养基(MS+1.0 mg/L ABA+0.5mg/L 6-BA+2.0 mg/L Ag NO3)上,Q24整体具有较高的再生频率,其子叶节的再生频率为54.8%,下胚轴的为50.0%,而L66的再生频率相对较低,子叶节为36.9%,下胚轴为16.7%。而子叶外植体均不能形成不定芽,只能形成愈伤组织,不适合作为外植体。2、激素配比显著影响黄瓜子叶节和下胚轴外植体再生频率。对于Q24来说,其子叶节与下胚轴外植体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5:MS+1.0 mg/L ABA+1.0 mg/L 6-BA+2.0 mg/L Ag NO3,再生频率分别可达到60.7%和53.3%;对于L66来说,其子叶节外植体的最适培养基为M1:MS+2.0 mg/L ABA+1.0 mg/L 6-BA+2.0 mg/L Ag NO3,再生频率可达42.9%,下胚轴外植体的最适培养基为M11:MS+0.5 mg/L ABA+0.25mg/L 6-BA+2.0 mg/L Ag NO3,再生频率为26.7%。3、预培养处理可显著提高L66子叶节的再生频率,经过1-3 d预培养,再生频率逐渐增加到32.1%,预培养4 d再生频率开始降低。Q24子叶节经3 d预培养再生频率达到最高,为27.4%,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筛选确定了黄瓜子叶节外植体对除草剂草铵膦PPT的耐受性。在黄瓜低频再生体系优化的基础上,以子叶节外植体为试材,筛选了黄瓜对除草剂草铵膦PPT的耐受性,确定两种黄瓜种质遗传转化苗抗性草铵膦PPT筛选压力均为7.5 mg/L。5、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两个黄瓜种质L66和Q24在农杆菌侵染浓度OD600为0.8时再生频率达到最高,分别为28.6%和27.0%;但L66和Q24分别在浸染15 min和20 min具有最高再生频率,分别为25.4%和22.2%,但两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共培养处理对再生频率有显著影响。L66在共培养2 d时再生频率最高,可达27.38%;Q24在经过1 d共培养即可达到最高再生频率,为28.57%。6、遗传转化获得白皮黄瓜转APRR2的PCR阳性株。在优化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将黄瓜嫩果皮绿色基因APRR2导入白皮黄瓜,在1280个外植体中,经两轮筛选后仅得到Q24除草剂抗性植株8株,PCR检测有1株为阳性,初步计算其阳性率为0.8‰。
其他文献
果实大小/形状是由多基因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较复杂。研究黄瓜果实大小/形状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果实大小/形状育成的调控机制,对其品质和产量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已鉴定到CsSUN为FS1.2的候选基因,圆果实WI7239在CsSUN的第一个外显子中有161 bp片段的缺失;之后对FS2.1精细定位筛选出基因CsLNG1可能是该位点最优候选基因,圆果实WI7239在CsLNG1的第
学位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它严重地影响和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危害最严重国家之一,沙漠化的防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众多防治方法中,生物防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土壤性质,提高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都是反应土壤生物活性的指标。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沙漠公路外围不同矿化度地
学位
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O.oeni)是葡萄酒中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的主要菌株,它可以适应葡萄酒恶劣的环境,在葡萄酒中起着降低酸度和柔和口感的作用。葡萄酒中的低p H是限制O.oeni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筛选鉴定O.oeni的耐酸基因可以为优良发酵菌株的筛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室前期对诱变得到的3对O.oeni抗酸菌株和酸
学位
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襄汾市尧京酒庄进行,以酿酒葡萄品种西拉(Vitis vinifera L.Syrah)为试材。在转色初期分别进行摘叶和疏穗两种方式的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果实主要品质指标、果实糖酸组分的影响,并探讨了它们对葡萄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控机制。旨在为不同负载量及摘叶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糖酸代谢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摘叶处理提高了葡萄果实
学位
由小麦专化型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得益于我国小麦病害研究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对于该病害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其中,通过研究小麦条锈菌的感病机制而创制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是目前新兴的一种防治策略。从理论的角度而言,从条锈菌入侵小麦的源头入手,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条锈菌与小麦的互作关
学位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 A),又名维生素C(Vitamin C,Vc),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许多酶的辅助因子。水果是人类主要的天然As A来源,其As A含量主要取决于果实细胞中从头生物合成能力。与猕猴桃等果实相比,苹果果实低As A的原因主要与其合成能力弱有关,挖掘其低合成的调控机制,是苹果As A改良的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苹果中AMR1(ascorbic aci
学位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使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严重受限。在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大量积累,给植物带来严重的氧化损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GPXs)是植物体内清除ROS的重要酶类之一,参与调控植物氧化应激反应。目前植物GPX的研究多集中于模式物种,在木本植物尤其是桑树(Morus al
学位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布有大量的感受器,具有化学、温度和湿度感受等功能,在寄主定位和识别、交配等生态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触角的形态因其精确的功能和感器的显著差异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分类和系统发育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蝉次目包括蝉总科、沫蝉总科和角蝉总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许多种类为重要的农林害虫,为开展该类群化学生态及系统发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在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光镜和扫描电子显
学位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常会遇到干旱、盐、高温等逆境胁迫,造成植物细胞损伤,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为了在多种不利条件下生存,植物在不断进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应答机制。研究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植物的耐旱性以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动植物体内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TaGAPC1是小麦GAPDH家族中的一员,对于多种非生物胁迫均有一定的响应。
学位
条锈病是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的小麦病害之一。由于条锈菌毒性变异快和单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致使抗病品种抗性很容易丧失。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是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而优异的小麦条锈病抗源及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病育种的基础。普通小麦-滨麦草衍生系M8664-3对中国小麦条锈菌多个主要流行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性,尤其对条锈菌CYR33在苗期会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本研究在前期已经将M8664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