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主权——以中国文化主权为个案的一种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国家的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文化主权除了具有主权本身的属性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经济性,文化主权的独立与安全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本文在对文化主权进行界定和在对互联网自身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主权,特别是中国文化主权要面临的挑战。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媒介加速了对外文化的输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主权的维护所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互联网自身开放、平等、自由、平等特性对权威有种本能的抗性,国家的硬性手段在互联网中受到限制;互联网的跨国家、语言、种族的特点也使国家文化主权的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的界线模糊不清,国家领土的天然界线早已经被打破。国家的文化主权除了受到互联网自身特点的限制外,还受到因为技术水平的差距带来的信息交流不平等、互联网中的英语语言霸权导致中国母语的地位遭到冲击等因素的不良影响。为了维护中国文化主权的安全,中国政府应该从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重视汉语教学、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等方面做起,努力提升中国文化的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他文献
我国规制名誉权的最近一部司法解释是1998年公布的,距现在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名誉权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存的问题了。在美国,“《纽约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1再结合之前国务院在行政许可上推行的“证照合一”的改革,我国在行政许可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放宽准入关的情况下,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就变成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行政处罚作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办案时间、办案成本、办案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