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自发现以来,就因其优异的电学、光学、热学及力学特性引起了多个领域的研究热潮。本文主要关注其作为光电器件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前景。我们首先合成了石墨烯薄膜,而后将其应用到了有机发光器件LED中作为透明电极(阳极),并将其与ITO(氧化铟锡)电极的器件进行比较。首先,我们采用还原氧化石墨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薄膜,并讨论了成膜方法的不同对薄膜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成膜方法:旋涂法和液面成膜法。旋涂法可随意控制成膜厚度,我们通过调节转速与溶液浓度得到了不同厚度的薄膜,通过比较确定了最合适的成膜条件,2mg/ml,基本转速650rpm~800rpm,得到的薄膜,厚度为~13nm,透过率为75%,电导率为25k/sq。液面成膜法是通过水浴的方法在空气与溶液的界面上获得薄膜,该法所得的薄膜较厚但表面平整度优于旋涂法。该法的成膜关键在于溶液浓度和水浴温度与时间,我们所得薄膜的合适条件为80℃,水浴5分钟,溶液浓度为1mg/ml,液面取膜,得到的薄膜厚度约~8nm,透过率~65%,电导率为2.3k/sq。两种方法比较,液面成膜法得到的薄膜要优于旋涂法,液面成膜法的原理类似于LB膜组装法,相比于旋涂法,其薄膜内单片石墨烯的排布更加平整。实验中,还原后的薄膜机械特性较差,极易损伤,说明薄膜内片片层间的作用力很弱,这也造成了液面成膜过程中转移薄的薄膜时薄膜极易断裂与破碎,难以维持薄膜的完整性。通过表征,本文中所得到的薄膜的还原程度、表面形貌及膜层平整度都基本符合应用要求。利用合成的石墨烯薄膜我们搭建了LED,并且将其与相同结构的基于ITO作为透明电极的LED进行性能的比较。两种电极材料的区别:首先,在厚度上ITO电极材料的厚度较大在150nm左右,而我们使用的石墨烯薄膜的厚度仅为8~15个纳米;而后在光电特性上合成的石墨烯薄膜的透光率与电导特性均低于ITO,透光率会影响器件的发光强度,而电导率低则会降低器件的发光性能;再者,我们通过薄膜电极的伏安特性也略有区别。我们对同一器件结构的不同电极LED的性能研究发现,两者的发光情形同伏安特性差别比较明显:基于石墨烯器件的发光情形较差,主要原因在于石墨烯薄膜的透光率比ITO电极略低;石墨烯基的LED器件开启电压略高于ITO基的器件,这主要与石墨烯的电学特性有关;在电压超过某值时,石墨烯基的器件性能上升趋势会先于ITO基的器件趋于平缓,这与石墨烯薄膜较大的面电阻有关;除此之外石墨烯基的器件表现出了更好的耐压性能。这表明石墨烯薄膜作为透明电极的前景还是可观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大程度上提高薄膜的质量,光电特性的提高会更大程度上优化器件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