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环渤海核心区域的京津冀经济圈,与 “长三角” 和 “珠三角” 地区相比,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稍显缓慢,经济联系较为松散,未能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整体,即可初步认为存在较为明显的边界屏蔽效应。随着其经济区位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促进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迫在眉睫。研究如何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产业协作互动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圈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边界效应的视角,分析京津冀经济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依托产业协同克服行政区边界屏蔽效应的可行性路径,提出促进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
在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中,根据对京津冀三地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京津冀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增长的幅度及路径略有不同。京津冀经济圈正处于产业结构显著波动的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虽有下降趋势,但在区域经济中仍占据主流和支配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虽显出优势,但总体上升势头不足。进一步对地区人均收入变动的差异程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京津冀经济圈内部还是在河北省内部,人均收入差距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说明整个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高。
对京津冀经济圈边界效应及其时空演变研究的结果表明,京津冀经济圈存在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对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天津市与北京市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在样本期间,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增长趋异明显,趋异速度为18.84% ,边界效应显著,行政区边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存在着阻碍作用。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北京市与河北省、天津市与河北省的边界效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在对京津冀经济圈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中,选择区位商、就业吸纳率、产值比重、规模系数、需求收入弹性、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参考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实证获得了京津冀三地排名前12位的主导产业,为后续产业协同分析提供了基础。
在进一步的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对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成熟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为:北京市三次产业总产出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关联程度是:第一产业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三次产业总产出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程度是:第三次产业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天津市和河北省三次产业总产出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关联程度都是第一产业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天津市三次产业总产出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程度是第一产业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而河北省三次产业总产出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程度是第二产业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从京津冀经济圈整体来看,各地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程度高于产值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关联程度。京津冀经济圈应该以就业结构合理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以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医药制造业这一典型产业进行产业协同分析的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出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关联程度最大,也就是说,从业人员的规模直接影响着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同时,经济圈整体的产业协同程度比分地区都要低,说明区域整体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不如局部地区。因此,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打造一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条。北京市和天津市在研发人员数量以及研发费用上拥有比较优势,应侧重新医药产品的研发工作和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河北省在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主营业务收入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应该侧重传统医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天津市一方面应与北京市分工协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现代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河北省合作承担部分传统医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克服边界效应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两个层面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协作,调整经济圈内总体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高层次升级;行业协会应加快行业协会组织体系的创新,加强行业自律和对外协调,实现自身的对外开放。其次,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从三次产业层面、主导产业层面和典型产业层面入手,实行协同联动。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要制定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理分工与协作,构建深层次协作产业链,建立协调管理机制。促进主导产业协同发展,要依据经济圈整体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依靠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促进医药制造业这一典型产业协同发展,要从产业组织政策上鼓励医药制造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和产业优化,促进京津冀经济圈医药制造业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