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wNP)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的疾病,变应性鼻炎以往被认为是一种局限于鼻腔的疾病,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气道疾病。AR是由变应原引发、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多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参与的一种以鼻塞、鼻痒、流清涕、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据统计,AR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40%,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经济、工业发展及大气污染等环境影响,AR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本病难以治愈,已日益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鼻息肉(nasalpolyps,NPs)是一种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表面光滑、半透明、形如荔枝肉的新生物,常常继发于AR,近期研究表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IgE、肥大细胞(mastcell,MC)、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等比正常组织中含量增多。有研究认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以导致变态反应,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鼻腔黏膜接触变应原后在局部发生了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使MC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以及趋化因子,导致鼻腔黏膜局部产生大量白三烯(leukotrienes,LTs)、组胺、EOS等,大量的EOS可以释放炎症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 protein,ECP)和主要碱性蛋白等,进而损伤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组织水肿,反复的鼻腔黏膜损伤、水肿可导致鼻息肉形成。研究表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IgE的低亲和力受体FcεR Ⅱ(CD23),可以参与双向转运IgE及转运IgE免疫复合物单向通过鼻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启动变应性鼻炎并通过招募和趋化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进一步参与变应性鼻炎的进一步发生发展,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是否存在该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黏膜组织中CD23的表达情况,以及CD23是否参与并导致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生,检测CD23、ERK、CCL20、IL-8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究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新靶点。材料和方法采集34例2019.01~2019.10于我院鼻科行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患者术中切取的鼻息肉组织作为标本,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每份标本由三位病理科专家在盲法下任取10个高倍视野(high-power field,HPF),观察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出每视野下的平均数,确定以嗜酸粒细胞≥70/HPF时为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os-CRSwNP),以嗜酸粒细胞<70/HPF 时为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os-CRSwNP)为标准,将鼻息肉患者分为Eos-CRswNP组和nonEos-CRSwNP组,12例同期行鼻内镜下鼻颅底良性肿物切除术和/或脑脊液鼻漏患者(空白对照组),术中切取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作为标本。其中鼻息肉患者的诊断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定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采用HE染色法测定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表达情况及鼻黏膜组织学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人血清中总IgE、ECP、白细胞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以及鼻腔灌洗液中LTC4、IgE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CD23在各组标本组织的表达情况;运用pearson’s相关性检验,分析Eos-CRswNP组中p-ERK水平与CD23表达的相关性,CCL20水平、IL-8水平与p-ERK水平的相关性,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CCL20水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与的相关性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CP水平、LTC4水平与CD2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E染色结果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os-CRSwNP组,上皮细胞增生变厚、间质内可见高度水肿,动静脉增生不明显,基底膜明显遭破坏,上皮层及间质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nonEos-CRSwNP组,上皮细胞增生变厚、间质内可见明显水肿,黏膜下潴留较大囊肿,腺体堵塞明显,可见脓囊肿,部分基底膜遭破坏,上皮层及间质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对少见。高倍显微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示:Eos-CRSwNP组为(93.47±27.11)、nonEos-CRSwNP组为(2.36±1.31)、空白对照组(normal)为(0.85±0.76),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Eos-CRSwNP组明显高于nonEos-CRSwNP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Eos-CRSwNP组血清特异性IgE、IL-4、ECP和LTC4水平明显高于nonEos-CRSwNP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nonEos-CRSwNP组IL-4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nonEos-CRSwNP组和空白对照组血清中特异性IgE、ECP、LTC4水平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Eos-CRSwNP组,CD23表达主要在上皮细胞,在黏膜腺体上皮细胞和黏膜下免疫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阳性表达呈现出棕色或棕黄色,主要分布于细胞顶面、基底面的细胞膜内和细胞浆中;nonEos-CRSwNP组和空白对照组,上皮细胞可见CD23少量表达,炎性表达呈淡黄棕色,染色强度明显弱于Eos-CRSwNP组。WesternBlot检测结果示:Eos-CRSwNP黏膜组织,在40kDa、42kDa、11 kDa、8 kDa处有明显CD23、p-ERK、CCL20、IL-8的免疫反应性条带,nonEos-CRSwNP组及空白对照组的免疫反应条带均明显弱于Eos-CRSwNP组;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免疫反应性条带灰度值,可见Eos-CRSwNP组CD23、p-ERK、CCL20、IL-8条带的灰度值明显高于nonEos-CRSwNP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nEos-CRSwNP组及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经pearson’s相关性检验,Eos-CRSwNP组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CP水平、血清中LTC4水平与CD23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r=0.69,r=0.73,P<0.05),p-ERK水平与CD23的表达呈正相关(r=0.77,P<0.05),CCL20水平、IL-8水平与p-ERK水平呈正相关(r=0.77,r=0.72,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CCL20水平、IL-8水平呈正相关(r=0.71,r=0.82,P<0.05)。结论(1)CD23结构性表达于人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黏膜组织中CD23的表达上调;(2)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CD23可能通过介导跨上皮转运IgE、CD23-IgE变应原复合物,触发变应性炎症反应;(3)CD23通过ERK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并参与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有望成为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