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译界,意象转换问题一直引起众多译者的关注。所谓意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文化意象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由于中西方在审美价值、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意象在汉语和英语习语中的意义也大相径庭。意象在双语中的转换是否到位而得体,决定了翻译是否准确而成功。 习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含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意象。历来对于习语翻译中意象转换的研究似乎总囿于一个固定的框架,即对意象的特点进行泛泛的介绍,然后提出诸如直译、意译、直译加注、运用汉语对等语等方法,对意象特点的介绍与所提出的翻译方法二者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人们对于习语中的意象不够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舍弃或改变原文的意象,导致原文的一些涵义丢失同时又加进一些原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过程,提出以下观点:译文读者具有期待视野,读者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因而习语翻译中意象转换的文化差异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以下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意象的概念,比较了英汉习语中意象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影响意象在双语中形成不同联想意义的因素。 第二章本文从文学作品的概念、读者的作用和地位出发论述接受理论与其他文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并将文学作品、期待视野、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等概念引入翻译,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提出翻译是接受理论最直接的验证。 第三章讲接受美学引入习语翻译的意象转换问题,分别从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变化以及接受与文化交流的角度论证习语翻译的关键在于文化意象的传达,应尽可能保留原文中丰富的文化意象,而不是舍弃或改变文化意象。 第四章从意象的内在特征入手,探讨了习语中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联想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意象转换的切入点,提出诸如再现意象、保留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