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洛克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审美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人们对此种审美形态自身所特有的美学特质始终难以准确把握,加之巴洛克概念的不断延展和巴洛克自身动态的美学追求,对其研究时很难用一种模式或系统来进行规范,致使巴洛克本身已在日渐被人们淡忘,国内学界对此的研究更是几近空白。本文从有关巴洛克命名的争议出发,在积极汲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深入而全面地探索巴洛克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包括巴洛克兴起的社会状况、宗教神学基础、美学根源及其特定艺术形态产生的背景等等。巴洛克文艺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它既延续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又在相当程度上形成并张扬了自己的全新风格。巴洛克对于“人”的主体感性的关注使得巴洛克有了不同于之前时期,同时也区别于后世的独特美学效果。
巴洛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格用语,也不能简单的只是被看作是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之间的历史断代。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巴洛克涉及到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其影响曾波及整个17世纪的欧洲大陆,堪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文艺思潮相比肩。本文侧重于以文艺思潮为线,将其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和特征进行横向串联,尝试从宏观视野上为全面审视巴洛克文学艺术提供某种新的视角。在简要描述巴洛克文学的发展过程的同时,本文重点突出了巴洛克文学独有的创作观念、表现手法、审美特征及其影响。最后在分析巴洛克文学的审美特征时,借助与其他文学思潮的比较,来突出巴洛克文学关于“人”、“主体感性”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文艺复兴晚期,除了繁琐的理性戒律,人的感性的全部丰富内容几乎完全被抹杀殆尽。巴洛克是人的主体感性的生命力几近被完全堵塞的情况下爆发出来的一种文艺思潮。感性超越理性是巴洛克的艺术宗旨。它那张扬着主体感性的艺术样式最初被古典美学视为“畸形”。实际上,这种感性对理性的超越背后蕴藏着许许多多无法确定其表现形式的无定形之美。所以,巴洛克既是一种“畸形”的美,同时也是“无定形”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