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对食管癌放化疗后原发灶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疗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有效挽救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迈特思创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食管癌放化疗后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对食管癌放化疗后原发灶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疗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有效挽救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迈特思创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食管癌放化疗后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及质量评价标准对研究进行评估。采用Rev Man 5.1软件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采用RR及95%CI描述。对分析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并采用去除单项研究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评价漏斗图的对称性进行偏倚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807篇可能相关的文章。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842例患者,分别分为挽救性手术组、挽救性放疗组、单纯化疗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挽救性手术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较挽救性放疗组高(RR=0.76,95%CI:0.58~0.99,P=0.04;RR=0.40,95%CI:0.27~0.61,P<0.0001)。但两组间2年生存率(RR=0.76,95%CI:0.56~1.04,P=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挽救性放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RR=1.74,95%CI:0.96~3.16,P=0.07),但挽救性放疗组2年和3年生存率更高(2年生存率:RR=2.96,95%CI:1.75~5.00,P<0.0001;3年生存率:RR=2.91,95%CI:1.43~5.95,P=0.003)。挽救性放疗组与挽救性手术组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7~11.4%vs 1.9~2.8%,统计学未见差异(RR=0.53,95%CI:0.14~1.98,P=0.35)。挽救性放疗常见不良事件为放射性食管炎/吞咽困难,发生率约为32.3~52.8%。挽救性手术常见不良事件为术后感染,发生率约为10.0~17.4%。单纯化疗常见副作用为血液学毒性,发生率约为20%。结论:1.放化疗后原发灶复发的食管癌患者可选择挽救性手术治疗,但应认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警惕治疗相关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放化疗后原发灶复发不能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挽救性放疗是有效治疗手段,治疗相关毒性反应应密切观察。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烷类)联合铂类(Paclitaxel/Docetaxel combined with Platinum,PTX)方案与氟尿嘧啶联合顺铂(Fluorouracil combined with Cisplatin,PF)方案与放疗同步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毒性反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和Google Scholar,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
目的: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抑癌基因的遗传改变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内的5%-80%的人类癌症中发生,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TP53突变在NSCLC中提示预后不佳,但TP53突变在不同病理亚型NSCL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待研究,而且TP53外显子突变特征和类型是否具有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Ⅳ期肺腺癌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靶向治疗联合放射治疗(放疗)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阳性且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患者中对比大剂量甲氨蝶呤(Hige dose methylamine,HD-MTX)联合替莫唑胺(timozolomide,TMZ)和单用甲氨蝶呤两种治疗方案,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
目的:奥希替尼是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类药物。奥希替尼是一种癌症药物,它可以干扰体内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我们系统分析了奥希替尼对于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的疗效。并且回顾了传统EGFR-TKI在治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所面临的一些固有问题。方法:在系统评价(PRISMA)声明首选报告项目的指导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诊伴有内乳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其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这些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2010年4月至2018年7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86例初诊伴内乳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分析其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和影响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s inhibitors,ICI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肿瘤的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但是对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来说,IC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估。方法:本研究检索了两大英文数据库: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同时还检索了2018年至2020年美国临床肿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58例,年龄35~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II级,BMI 18.5~23.5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采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IMLN)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针对内乳区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局部治疗模式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初诊伴内乳区淋巴结转移且接受胸壁+锁骨上下引流区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内乳区转移淋巴结是否采取局部干预分为内乳干预组146例,内乳未干预组54例。内乳干预组根据局部干预手段不同分为IMLN清扫/摘除术联合IMLN
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我们当前荟萃分析的目的是评估基线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对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对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等数据库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有关基线CRP水平和I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