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既是作物生长的营养因子,又是水体中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农田土壤中的磷通过地表径流迁移输送,成为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污染严重的太湖和巢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农田表层(0~20cm)土壤样品25个,测定其pH、粒度、有机质和TP含量。采用Hedley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农田土壤弱吸附态磷(WA-P)、潜在活性无机磷(PA-Pi)、潜在活性有机磷(PA-P。)、铁铝结合态无机磷(Fe/Al-Pi)、铁铝结合态有机磷(Fe/Al-Po)、钙结合态磷(Ca-P)和残渣态磷(R-P)的分布特征。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获取了农田土壤磷吸附过程的关键参数。同时,结合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探究了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磷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太湖和巢湖流域农田表层土壤TP含量空间异质性较大,总体上太湖流域土壤TP含量更高。(2)太湖和巢湖流域农田土壤四种无机磷形态含量排序一致,钙结合态磷Ca-P含量占比最大,显著高于其它形态。铁铝结合态磷Fe/Al-Pi次之,潜在活性磷PA-Pi排第三,弱吸附态WA-P占比最小。太湖流域PA-Po含量与PA-Pi相差不大,Fe/Al-Po不足Fe/Al-Pi的三分之二,而巢湖流域PA-Po不足无机态的六分之一,Fe/Al-Po与Fe/Al-Pi相差不大。残渣态R-P占TP比较低,但空间差异大。(3)太湖流域农田土壤固磷能力弱,磷的释放风险大。巢湖流域农田土壤最大吸附量Qm、吸附因子强度K的空间差异性更大。土壤最大吸附量Qm、吸附因子强度K、最大缓冲量MBC和平衡磷浓度EPC0之间相互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MBC与活性较强的WA-P和PA-Pi呈极显著的正相关。(4)各类水稻土含更多活性磷,更容易释放磷素并随地表径流扩散。其中,淹育型活性磷占TP比最多,但惰性的Ca-P和R-P最低。潴育型水稻土含闭蓄态磷较多,但对磷的容纳和吸附能力较差。(5)太湖流域水稻土 TP和活性磷含量较高,极大地增加了磷流失的风险。巢湖流域种植蔬菜的旱地则因人为施肥带入较多的养分,成为巢湖流域内的污染磷源。同时,两流域水田对磷的吸附能力和缓冲能力均显著低于旱地。(6)由于太湖流域和巢湖农田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固磷能力和潜在流失风险都存在差异,两个流域在防止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方面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治理效果。太湖流域应更加注重控制磷肥施用,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磷的输入输出平衡。巢湖流域则应当注重识别磷输出的关键源区,使控制与管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