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伯纳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英国戏剧大师,在现代西方文学大师中,他被公认为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53部剧本和其他作品。他的剧本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暴力、娼妓、犯罪、贫民窟、社会分配不公、殖民掠夺与战争等很多的社会问题,题材十分广泛。然而他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萧伯纳被介绍到中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对萧伯纳的接受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论文首先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萧伯纳在中国的接受历程作了详尽的分析。我把这个过程分为肇始期、繁荣期和停滞期三个时期,并阐述每个阶段各自不同的接受特点。第一个时期,我注重材料分析,力求客观公正;第二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萧伯纳研究领域表面上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第三个时期,由于之前的误读,学界把他及其他的作品理解为应时之需而逐渐漠视。第二部分集中剖析了我国文化语境下对萧伯纳接受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即:不同中国读者期待视野下的萧伯纳接受解析、我国学界对萧伯纳及其作品的误读、萧伯纳自身的局限性。我在这部分着重分析萧伯纳在中国被误读的主客观原因,力争清楚透彻。我试图把这部分作为全文的中心,让其支撑全文。萧伯纳作品的写作背景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他洞察出来的是英国那时处于帝国主义首位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他的作品是写给西方人看的,但很快呈现于同时代的中国读者面前。由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预先设定的读者与实际的读者不同,他们的期待视野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就促使接受状况出现多样性。功利主义的艺术作品因为适应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需要,确实曾经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这样一种观念很容易让人忽视掉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当意识形态的东西被淡化之后,我们还是应该重拾艺术家本身的成就。因此,我们对萧伯纳严重误读,就会忽略了他戏剧本身的成就,而这正是萧伯纳的价值所在。这也正是我论文第三部分的宗旨。文章的结论是萧伯纳在中国的接受过程随着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通过对萧伯纳在中国的接受问题研究,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程,反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接受者们在本身在文化接受上的特点。萧伯纳在缺乏交流的年代被大众的误读已经远去,今天的中国,人们更愿意以一种客观与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一位十分复杂的作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全球化已经不可阻挡。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和开放的眼光来重新解读萧伯纳及其剧作,才能摘掉长期以来笼罩在萧伯纳头上的“思想家”或“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从而真正返回“作为艺术家的萧伯纳”。相信萧伯纳的作品切实的当下意义和深远的潜在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揭示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