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系统功能语法范式的研究。具体而言,是从参与理论角度研究文言短篇小说《叶生》的评价意义。本文所指的评价意义涵盖如下术语:人际意义、态度、立场等。评价意义是本文关注的核心概念,或更准确地说,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参与理论,即本研究理论框架,原为系统功能语法处理人际意义的最新发展——评价理论的组成部分。通常认为,参与理论的功能是指明评价来源,联盟读者。然而,本文认为参与理论本身即揭示了评价意义,尤其是涉及社会意识形态、身份较为隐蔽的意义。换言之,本文最重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参与理论揭示文言短篇小说《叶生》中蕴含的评价意义。其次,本文试图发现组成参与系统的语言成分。在文学欣赏层面,本文希望深化对该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研究采纳的文本为文言短篇小说《叶生》。也就是说,本研究的语料是该作品中的参与资源。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分析,主要在参与理论的指导下描述分析文本中的参与资源。有必要指出,研究使用的参与理论模型在White模型基础上有所调整。另一方面,文本分析中也运用了量化手段。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孤立的语言特征难以说明问题,所以必须对语言特征进行统计、比较。根据调整后的参与理论模型,我们首先探究《叶生》中隶属外部声音范畴的参与资源,接着探究其内部声音。研究发现,大多数参与资源具有很强的评价功能,支持了我们的基本观点。研究也发现,评价意义所涉范围很广,包括人物和作者的态度、感觉、社会地位、人际距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值得一提的是,评价意义大多比较隐蔽微妙。至于组成参与系统的语言成分,发现了一些新的参与资源,例如文学用典。还有一个发现是某些现有的参与资源,经过处理亦可发掘出评价意义,例如插入的言语投射。总而言之,本研究主要在如下三方面对参与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1)证实了参与理论的评价功能; 2)发现了新的参与资源; 3)调整优化了参与理论模型。本研究的另一贡献是丰富了总体上评价意义研究。在文学作品赏析方面,本研究对文言短篇小说《叶生》作了较为新颖的解读,深化了读者对蒲松龄及其所处时代的认识。这种解读方式可能对文学鉴赏和教学有所启示。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目前从参与理论角度系统揭示评价意义的唯一尝试,也是将参与理论用于一篇完整文学作品的唯一尝试。有限的证据远不能说是定论。我们期望其他研究者继续开拓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