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尾迹中动量和热量的输运特性及其能量耗散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iam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钝体绕流广泛存在于航空,船舶,海洋开发,地面交通,建筑环境等诸多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因此,对钝体绕流的流动特性和流场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圆柱绕流是钝体绕流的经典研究范式之一。流体流过圆柱分离时,剪切层交替脱落在圆柱后形成大尺度的拟序结构——卡门涡街。大尺度卡门涡结构对流场的动量和热量(被动标量)输运以及流场的小尺度特性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圆柱尾迹由近场到远场的演化过程中,展向的卡门涡和纵向的肋结构涡由强变弱,其对流场的影响也逐渐变化。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均围绕湍流尾迹近场中大尺度涡结构对流场的动量和热量输运以及小尺度结构统计特征的影响而展开。
  本文研究了尾迹近场中涡量、动量和热量输运的三维结构。由于测量涡量本身非常困难,现有关于尾迹近场的文献中很少有涡量矢量的三个分量和温度脉动全部测得的实验研究,故关于尾迹近场三维涡量、动量和热量输运关系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本研究中,通过4支X型热线和4支冷线的组合,实现了对圆柱尾迹中同一位置处速度矢量、涡量矢量、温度脉动、温度梯度矢量的同时测量。实验的测量位置位于圆柱下游10、20和40倍圆柱直径处的平均剪切平面内。基于自由来流速度和圆柱直径的雷诺数为Re=2.5×103。研究中采用改进的相平均方法将流场中大尺度拟序结构和剩余随机结构相分离。研究发现涡量对热量输运的影响在x/d=10和x/d=20或40有显著的差别。在x/d=10处,展向和流向涡对热量输运均有重要影响,而在x/d=20或40处,热量输运主要和展向涡相关,流向涡的作用体现在将小尺度热量从卡门涡向外扩散。在流场输运的三维特性方面,本研究表明当湍流动能和标量脉动能的输运方程中含展向速度的产生项被忽略时,即认为流场中的输运结构为二维时,湍流动能产生项和标量脉动能产生项在x/d=40处将会和基于三维数据的计算结果分别相差22%和13%。通过总结测得的流场的三维特征,本研究提出了描述尾迹中动量和热量输运的三维拓扑结构模型。该模型和文献中的二维结构模型相比,对流场中肋结构涡的描述更加详细,并且确认了卡门涡上游一侧在热量从卡门涡向外扩散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不是像文献中二维模型只强调涡结构上游靠近中心线的区域。
  在明确流场结构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湍流动能耗散率和温度耗散率在尾迹的空间分布。在本研究中可以同时测得湍流动能耗散率12个分量中的10个,以及温度耗散率的全部3个分量。基于尾迹中垂直于流向平面局部均匀的假设,由测得的速度脉动导数可以得到近似的瞬时湍动能耗散率。速度脉动的不同导数的能谱均显示流场的局部轴对称特性首先在高波数区域,即小尺度脉动中满足;在低波数区域,能谱与轴对称特性的偏离主要由大尺度卡门涡引起。研究还发现基于流向速度能谱在耗散区的普适性,Djenidi和Antonia提出的确定时均湍动能耗散率的方法在本研究中也适用,尽管本研究中流场小尺度结构的各向同性并不严格满足。在本研究流场中,能谱法确定湍动能耗散率的有效性符合Antonia等报道的结果,即Kolmogorov第一相似性假设的两个主要前提条件——足够大的湍流雷诺数和流场局部各向同性——并不需要非常严格的满足。本研究结果也表明涡量的能谱在验证第一相似性假设方面比速度能谱的灵敏度更高。相平均结果表明湍动能耗散率和温度耗散率均主要集中在卡门涡结构的内部,这一结果补充了Hussain和Hayakawa提出的尾迹近场拟序结构模型。
  在对温度场和速度场的不同尺度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能谱和物理结构两方面比较了温度场和输运速度场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似性。在小尺度方面,研究发现涡度拟能和温度耗散率的归一化能谱在x/d≥20时,在除了卡门涡对应波数之外的其他波数上基本相重合。在大尺度结构方面,流向速度脉动u和温度θ的能谱相似性要明显好于速度脉动矢量q和温度脉动θ之间的能谱相似性。这是由于流场中侧向速度脉动v具有非常高的拟序性。这一发现表明在当前研究的流场中,速度场和温度场在小尺度结构方面比大尺度结构有更好的相似性。
其他文献
随着常规石油的日渐枯竭,稠油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稠油具有密度高、粘度大、难开采等特点,给开采和集输带来挑战。注蒸汽热采作为行之有效的开采方式,当高温高压蒸汽注入油层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硫化氢(H_2S)气体。H_2S是一种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有毒气体,对现场工作人员与设备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油藏注蒸汽热采过程中生成硫化氢(H_2S)现象,本文以辽河杜84区块稠油为
学位
LNG绕管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管壳式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主低温换热器,具有适用温度范围广、单位换热面积大、传热温差小、换热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对于绕管式换热器单侧局部流动和换热研究较为充分,但LNG绕管式换热器管侧和壳侧均存在复杂的相变过程,对有相变的LNG绕管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研究并不完善。论文基于相平衡理论,设计换热器计算程序,使用C语言编制程序对LNG绕管式换热器的热力学性能
学位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因其结构紧凑、换热高效及耐高温高压等优势,在核工业、化学工艺、燃料加工、电力能、制冷等工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由于平直通道PCHE和Z型通道PCHE的可制造性和耐久性,本文以平直通道PCHE和Z型通道PCHE为研究对象,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数值模拟研究。首先,着重对流体热物性对平直通道PCHE内的流动换热的影响规律展开研究,得出高温高压工况下,流体物性应采用变物性
学位
能源消耗量日增,常规轻质原油产量不足,稠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新能源预测将成为各国寄予厚望的主要能源。而稠油中含硫有机物的存在,不仅降低油品品质,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迫于环境压力,国际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降低稠油的黏度以及重油中的硫含量必要而迫切。本文围绕磷化镍(Ni_2P)催化剂催化四氢噻吩(THT)加氢脱硫(HDS)反应,利用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和室内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磷化镍催化剂对四氢噻吩加
学位
多孔介质内的流动与传热过程是多孔介质工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探明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传输规律是多孔介质结构设计和优化的基础。饱和多孔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是多孔介质传输过程研究领域的经典问题,基于此问题可以对各种数值方法的精确性进行验证,亦可以对复杂流体及多场耦合现象展开基础性研究。在当前,发展高效、高精度的求解多孔介质内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方法,深入研究变化的物性参数以及辐射-对流耦合传热下多孔介
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相互变换,作为清洁新能源之一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热电材料当前以Bi2Te3、PbTe等合金化合物为代表,应用较多,但是它们存在着有毒、成本高、热稳定性差等问题。与此同时,环保、价格低廉、热化学稳定性高的氧化物被发现也具有一定的热电技术上应用的潜力,迅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被期望在大规模废热回收上发挥重要作用。材料的热电性能用无因次热电优值ZT来衡量,ZT=S2σ
学位
火箭基组合循环(RocketBased Combined Cycle, RBCC)发动机有机融合了火箭发动机的高推重比和双模态吸气式冲压发动机高比冲的优势,可以实现宽速域、大空域条件下的高效工作,是未来可重复使用临近空间飞行器和航天运载器的理想动力。但是RBCC发动机面临着比火箭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更加严苛的热防护要求,其工作模态多、包线宽、发动机壁面热流严酷,并且壁面热环境随着时间和空间呈现强
发动机有效扭矩的实时估计是混合动力系统扭矩动态协调控制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指示扭矩难以直接测量,基于MAP标定的摩擦扭矩又会随发动机运行磨损而发生改变,这给发动机有效扭矩的估计带来了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发动机瞬时转速的有效扭矩实时观测方法,用于混合动力系统中发动机的有效扭矩精确控制。  首先,建立了基于扰动因子的角度域曲轴动力学模型,用于描述时变过程瞬时转速与有效扭矩、指示扭矩和摩擦扭矩的关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