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TASCII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探讨腔内治疗在TASCII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4月至2017年12月腔内治疗的83例TASCII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90条患肢。患者年龄49~93岁,平均年龄73.9±8.9岁,病变长度在14.4~26.3cm,平均长度19.7±4.4cm,其中男性55例,女性28例,高血压病58例,糖尿病40例;尿毒症1例。并用TASC II分型、Rutherford分期标准对股腘动脉病变及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评分,其中TASCII C级患肢56条,TASCIID级患肢34条。统计单纯球囊扩张、涂药球囊、支架使用例数,支架植入数量,术前术后ABI变化、术后出现下肢缺血症状、术后的靶病变通畅率、患肢初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保肢率;通过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临床症状、病变长度的TASC II分级、支架植入的长度、流出道的血管条数、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血糖控制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腔内治疗后初期通畅率的因素。对引起股腘动脉腔内治疗再狭窄闭塞的因素进行并发症指标探讨。 研究结果: 90条患肢均行腔内治疗,手术开通失败3条患肢,技术成功率96.6%。87条患肢中单纯球囊扩张10例,涂药球囊7例,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植入68例,其中覆膜支架植入1例,斑块旋切1条患肢。手术并发症有:动脉痉挛1例、内膜掀起和夹层5例、造影剂外溢1例、动脉远端栓塞2例、穿刺点血肿及假性动脉瘤2例、造影剂肾病3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局部并发症发生率12.2%(11/90),全身并发症发生率4.81%(4/83)。经腔内治疗后有87条患肢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改善,ABI由术前的0.32±0.12提高为0.81±0.14,术前术后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术后随访中位数20.7个月(6个月~24个月),患肢1年总体保肢率96.2%,2年总体保肢率8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18月、24月腔内治疗后通畅率为98.8%、93.1%、88.0%、74.6%、59.1%、43.2%。腔内治疗后初期通畅率受糖尿病、闭塞病变(TASCII D比TASCII C)、膝下动脉数目(1、2、3条)、裸支架植入(对比单纯球囊扩张)等负相关因素影响。随访观察中共有38例患者出现腔内治疗后再狭窄闭塞,予以置管溶栓1例、溶栓+球囊扩张1例、单纯球囊扩张10例、再次支架植入26例等腔内治疗后,术后12月和术后24月二期通畅率为74.6%和61.1%。单因素分析得出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闭塞病变、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术后腔内再狭窄闭塞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闭塞病变及糖尿病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可见,膝下动脉流出道数目是影响TASC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 研究结论: 1、腔内治疗TASC II-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手术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较好,术后保肢率满意。 2、TASCII C/D型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短期疗效主要受吸烟、糖尿病、严重肢体缺血(CLI)、TASC II D型(比C型)、膝下动脉流出道数目(1、2、3条)、裸支架植入(比单纯球囊扩张)等因素影响,前5项因素降低临床疗效,裸支架植入提高临床疗效。术后再狭窄的高危害因素主要为:闭塞性病变和糖尿病。 3、对于非糖尿病、基础疾病多、膝下流出道欠佳的TACSII C/D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可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