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预防效果;指导临床针对不同胎龄的早产儿给予恰当的治疗手段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唐山市妇幼保健院NICU胎龄27+1~32+6周的早产儿共135例,以入院时家长是否同意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将符合要求的患儿分为早期应用PS防治组(PS组)和早期单纯给予nCPAP防治组(nCPAP组)两个组别。根据胎龄大小分为小胎龄段组(包括PS1组和nCPAP1组)和大胎龄段组(包括PS2组和nCPAP2组),通过患儿母亲既往病例档案及患儿病情日志记载内容,分别收集每个患儿的母孕期、生后及入住NICU后情况的临床资料,包括母亲妊娠期病史、产前是否使用有效激素、患儿的分娩方式、NRDS的发生情况、PS使用情况、住院及用氧时间、总住院费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和是否出现死亡等。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上述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比较不同胎龄段内两组患儿上述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以进一步明确早期应用PS防治NRDS的临床价值。 结果:1.PS组和nCPAP组两组早产儿母孕期、生后一般情况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PS组和nCPAP组,两组早产儿在治疗过程中NRDS的发生率、第二剂PS及机械通气使用率、需要用氧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及病死率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S组的PS使用率、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胎龄段内两组内两组早产儿母孕期、生后一般情况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小胎龄段内两组的第二剂PS使用率、需要用氧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小胎龄段PS1组PS使用率、总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nCPAP1组,但NRDS的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nCPAP1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大胎龄段内两组早产儿母孕期、生后一般情况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大胎龄段内两组的NRDS发生率、第二剂PS及机械通气使用率、需要用氧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及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大胎龄段PS2组的PS使用率、总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nCPAP2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来预防NRDS的发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早产儿,对不同胎龄的早产儿效果不同。2.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胎龄在27+1~29+6周之间早产儿NRDS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且并没有增加患儿的其他并发症。3.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没有发现对于胎龄在30+0~32+6周之间早产儿NRDS有预防效果,反而增加了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