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历经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产业化”成为党和国家指导农业的重要政策导向,中国农业因此在最近十几年取得的长足发展。历经十余年转型发展,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产业组织创新的阶段,即需要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内各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垄断竞争等关系,以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兼得。本文从展现中国农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入手,首先引入“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作用、意义等方面来论述“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其次,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研究,阐明农业产业化所形成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同时结合对国外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发现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土地规模经济要求与现行分散的农村土地制度”;“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等矛盾。随后,在此基础上引入“股田制”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股田制”作为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股田制” 通过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土地联合、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以股份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农村经济的统一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了组织制度的保证,为分散经营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服务,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农村生产力大发展。本文正是在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股田制”的产生、发展与实施内容,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通过对现行的相关农村土地政策、法规等进行探讨,结合“股田制”试点的案例分析,从宏观政策、作用、优势、不足等方面综合地进行评价。最后,在确定“股田制”既不违反现行的政策、法规,又确实能够突破目前农业<WP=3>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的基础下,全面系统地首次提出“股田制”的实施条件、组织结构、内容以及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