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3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振羽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研究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研究吕振羽,不仅可以丰富吕振羽的学术思想研究,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参考。
  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吕振羽经过对各种思潮的反复对比、实践,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信仰。自此,他通过成立协会、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利用课堂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其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研究革命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热点历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吕振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开创性地提出“殷商奴隶论”“西周封建论”,进而为得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还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中国人种主要来源于“蒙古人种”以及“马来人种”这两大类;同时考察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其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吕振羽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得出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结论,从而对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有着清晰认识,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根本消灭封建势力。他考察了国外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理论。在中国文化问题方面,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要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善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防止文化闭关主义和文化贩运主义。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二是积极参与思想论战捍卫马克思主义,三是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我国一项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其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最主要的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涉及的各个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权利配置,是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基础的各种权利让渡行为,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营权和使用权配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参与表决权的配置、以及收益分配权的配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权利配置的主体包括:农民集体、
当今,人类社会真正全面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命题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如何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如何全面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及其历史走向,不仅事关中国的兴衰与成败,而且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紧迫的现实问题。  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
学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经济为中心、以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性竞争,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力量,科技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并且还将继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引发了各种问题,如生态失衡、伦理问题等。科技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带来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