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翻译学的建立离不开对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发展成果的转换、继承与借鉴。这一观点已经被很多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所提出并论证。本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中西传统翻译理论的梳理与转换以构建中西方翻译理论对话的平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虽然有零散、不系统和过于经验化的先天性不足,但它对于现代译学的建立有着充足营养,值得译学理论研究者们给予充分的注意。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中西方传统译论进行对比研究以发掘二者所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西方现代核心翻译理论――对等理论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体现。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分期与分类研究,大部分的理论家还只是囿于对零散的传统译论进行时间上的断代,很少涉及理论的本质规律。但是以王宏印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家已经开始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地转换与归纳。这些研究奠定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对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着重梳理出中西方传统译论所共同关心的三个理论问题: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原则与标准以及对译语读者的观照。通过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梳理与解读,笔者对中西方传统译论的特点从五个方面作出了概括性的对比:实用性与理论性,模糊性与清晰性,悟性与理性,保守性与创新性,中立性与神秘性。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翻译对等理论的起源、翻译对等的概念、对等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观点与相应的理论成果。第三章是关于对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对等的本质、翻译对等的原则与标准、对等理论的类别。这一些内容构成了本文写作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发掘了对等理论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体现。首先从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着手,引出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归化与异化,然后通过对比Nida和严复、林纾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以论证其理论的一致性。其次,根据Nida对功能对等的论述和严复对“信”的论述,论证了其理论在翻译原则与标准上的一致性。最后,通过对比,论证了Nida和严复对于译文读者的重视与观照。最后一章是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者对于翻译的策略与方法、翻译的原则与标准、译语读者的重视与观照,都同样持谨慎与科学的态度,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也为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现代译论的对话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不能脱离对古今中外翻译理论成果的转化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