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劳动力竞争是当代经济、社会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之一。199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内部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劳动力群体及其竞争形式随竞争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其在空间上的演化方式也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回顾多年来城市发展历程,诸多与劳动力竞争有关的现象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农民工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过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劳动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等等。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会出现大量的失业现象?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下岗职工、农民工、大学生和现有就职者,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的关系?为什么在城市中有些区域朝气蓬勃,有些区域暮色沉沉,这与劳动力竞争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城市中的劳动力不仅只具有数量特征,同时具备质量、结构等更为复杂的特性,劳动力竞争也不仅仅被看作是个体之间的行为,同时更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城市劳动力竞争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从理论研究中寻求对当前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合理解释。以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一定局限性,理论研究或偏重于宏观层面的劳动力数量供需和空间流动格局分析,或重微观过程剖析,将劳动力以纯生产要素性质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对比研究,而实践中对劳动力之间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的考核量化也往往过于单一。劳动力竞争、流动转移、空间分布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过程,也是劳动力自身存在状态的调整过程,其背后是类似生态学中种群竞争的演化过程,而对资源的共同需求和竞争下的相互妥协均衡是这些竞争过程产生的原因所在。基于这一视角,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将生态学生态位分析方法引入到劳动力竞争供需矛盾问题的研究中来,以西安市为例,对城市劳动力竞争形成的特征和空间格局及流动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剖析隐藏在劳动力竞争背后的供需矛盾,将城市劳动力竞争演变的动力架构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劳动力竞争的规律性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本研究所包含的政策启示。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选题意义,并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建立研究理论框架;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把生态位理论引入劳动力竞争领域或类似社会研究领域是可行的。(2)西安市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阶段,原有的结构体系已被打破,新的体系正在建立,形成了劳动力竞争的特殊环境背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化程度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竞争初具条件。(3)在供需不同状态下,不同类型劳动力表现出同样的以大专学历为最强的竞争格局,而行业竞争出现错位。(4)竞争压力是形成劳动力定向流动的原动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劳动力定向流动形成劳动力竞争的空间格局。(5)西安市根据压力状态和行业差异,划分为中心城区(包括雁塔、莲湖、新城)和外围区(包括未央、灞桥),中心区整体竞争压力大于外围区,劳动力竞争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中心区内低端需求压力大,而高端需求呈现不足;外围区低端需求压力相对较小,高端需求引力小于中心区域。劳动力在中心区和外围区进行交换流动,中心和外围区域间形成低端劳动力向外围区流动和高端劳动力向城内涌动两种定向流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