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不断加剧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引起了强烈的土地利用变化,物种迁徙、物质能量流动等一系列生态过程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将遭受到这一变化带来的重要威胁,在国家层面发展具有高连接度的保护区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在宏观上仍缺乏一个用于保障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过程顺利进行的大尺度生态保护规划方案,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本研究整合保护优先区和潜在生态廊道,分别作为节点和连接来构建大尺度生态网络,并通过景观连接度指数分析法对该生态网络的连接度和有效性进行计算评估,最终提出一个具代表性的、连通高效的宏观生态网络框架。首先,利用ZONATION模型鉴别保护优先区。结合我国土地覆盖类型,将城市作为污染源,通过ZONATION空间优化模型从研究景观中逐步移除对物种保护和生境维持最没有贡献意义的部分,同时保证整个研究区的保护价值的边际损失达到最小,运行后得到一个表示保护价值优先次序的景观嵌套序列。将保护价值最高的20%的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本研究的保护优先区,并将这部分景观与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作GAP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ZONATION识别的保护优先区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2.9%,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高原地区,且与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有明显的空间不匹配现象。接着,基于最短路算法识别生态廊道。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的阻力大小,将整个景观看作耗费表面,分别计算“源”和目的地到该表面上每个点的最小累积阻力并求和。再从中提取出小于某一特定值的区域,即为从“源”到目的地的潜在生态廊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廊道巧妙避开了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先开发区,可看出城市的发展会导致两个斑块之间的生态廊道偏离最短的直线,所以这些廊道只能远离住宅区的高密度建筑沿着城市外围分布。最后,整合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廊道建立我国的生态网络。通过等效面积概率连接度指数(ECA)比较生态网络在不同阈值下的景观连接度水平差异,利用综合连接度指数(IIC)和连接度概率指数(PC)衡量景观中各斑块对维持景观连接度的贡献程度,并将重要性高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出来作为生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最终提出“一心、两翼、四核、四带”的宏观生态保护网络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网络的连接度水平受生态斑块本身特性的影响较大,面积较大、长条型和边界相对复杂的保护优先区的重要性高,对维持景观连接度的贡献较大。从生态保护的视角有必要考虑重新界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特别是在长白山、南岭、闽-浙-赣山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群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需要整合建立新的保护区或者扩大现有保护区边界,并考虑其内部连通性。整合生态廊道,优化生态网络,完善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本研究为识别重要生态斑块提供重要的科学方法,可作为制定长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支撑和开展相关生态网络研究的理论依据。